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全面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農村牧區三次產業融合蓬勃發展,產業鏈條持續延伸,農牧業功能加快拓展,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在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村牧區繁榮方面的作用日益突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日益清晰。
實施“天賦河套”品牌戰略推動巴彥淖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依據
推進“天賦河套”品牌建設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需要。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總書記強調,“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巴彥淖爾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以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為主體,實施“天賦河套”品牌戰略,可以讓本地優勢農牧業資源稟賦實現真正的市場價值。我們理應響應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通過“天賦河套”品牌引領巴彥淖爾探索出一條具有河套灌區特色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推進“天賦河套”品牌建設是落實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牌農牧業的發展。河套灌區雖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過去處于“大而不強、優而無勢、有名不響”的尷尬境地,低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比較突出。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適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品牌農牧業發展,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
推進“天賦河套”品牌建設是河套灌區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由于河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引黃灌溉優勢,使河套灌區土地得到了很好的開發。灌區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為我市打造“天賦河套”品牌和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河套灌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打造“天賦河套”品牌是對標中央及自治區部署要求、發揮地區優勢特色、補齊發展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性舉措。
打響“天賦河套”品牌實現巴彥淖爾高質量發展的舉措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我們要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目標,立足資源稟賦,提升產品品質,著力塑造“天賦河套”品牌特色,推動巴彥淖爾從農業大市向品牌強市轉變,從“全產業供應鏈輸出、全過程標準化追溯、全區域品牌化運營、全覆蓋互聯網商務、全方位云倉儲物流、全品類市場化營銷、全領域數據共享”7個方面大力推廣,最終實現“天賦河套、世界共享”的目標。為此,需要堅持“四個三”原則:
重構“三鏈”——延長產業鏈,拓寬價值鏈,打通供應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找準內蒙古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優勢領域和短板不足,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主攻方向,推動相關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優質特色農畜產品的生產,從產業鏈延伸上要效益,在多環節加工上提質增效,提高農畜產品生產和流通效率效益,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促進農牧民增收,促進涉農企業增效。
要積極探索全產業鏈模式,把生產資料供應、金融服務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聯結起來,帶動每個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精。積極探索以黨支部為紐帶或者以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使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植養殖大戶成為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企業投資、市場融資、吸引外資和政府、社會投資等多種途徑吸引更多資金,打通供應鏈。引進一批科技創新起點高、效益好、形成循環經濟的加工、購銷、物流龍頭企業。
發展“三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目前,我市各地正因地制宜建設田園綜合體,推動現代農牧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
采取“互聯網+”業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級電商服務站建設。如五原縣打造“鄉村貨的”通村配送體系,形成了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一家網店、一個增收產業的帶動農民持續增收新格局。
建設“天賦河套”總部基地,計劃3年內線上線下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推廣“互聯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產業融合模式,著力打造蒙西地區最大的云倉中心。充分發揮河套田園風光優勢,著力打造多元化的鄉村旅游業態,建成了一批以自然風光、美麗鄉村、傳統民居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景區,發展鄉村旅游業,有力地拉動了全域旅游發展。
加快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鼓勵開展代耕代種、大田托管、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領、項目推動等措施,培育多元服務主體,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企業、各類專業服務公司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
進一步完善“企業+農戶”、“公司+基地”、“家庭農場或合作社+購銷企業+涉農企業”、物聯網等生產經營模式,探索通過“二次結算”、“多次結算”、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農民或經紀人、家庭農牧場、合作社、農業大戶參與訂單生產的積極性。強化農畜產品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積極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推進農畜產品加工向深層次延伸。
融合三產——推動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
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牧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基礎。在發展實踐中,我市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攻方向,逐步實現“一產為基、接二連三”,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留在當地、留給農民。村落變社區、土地變股份、農民變工人正在改寫地區農業發展史。
農業產業化組織在訂單、合作等聯結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地入股、服務帶動等新型聯結方式。通過訂單契約型、服務協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種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農企利益聯結覆蓋率達到80%以上,20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來自產業化的收入近萬元,占總收入的70%以上。
著眼三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就要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走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用現代科技和設備來裝備農業,用現代管理科學來管理農業,用現代市場體系來經營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鄉村振興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就要建立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機制,培育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對農業勞動者進行系統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其科學文化素質。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鼓勵社會人才投身現代農業,以此拓寬新型職業農民來源,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為新型職業農民構建完善的利益保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降低其創業風險,從而保護農民從業創業的積極性。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就要通過加強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建設穩步開展,不斷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全面繁榮興旺。
(作者為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