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央視《遠方的家》劇組導演要我給講講“陜壩味道”的事,我對她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三天五天講不完。我建議她先去陜壩把肉焙子、糖麻葉、釀皮挨個兒吃幾天,靈感自然就來了。她欣然答應。
“陜壩味道”的提出,也就是近三五年的事,但其形成,卻經歷了漫長的時期。
早在1939年,綏遠省政府和傅作義部西遷陜壩,促動了這個塞外小鎮的繁榮,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美食。“蚨來號”的醬菜遠銷重慶,同興飯莊的炒菜經濟實惠,賈三飯館的燒麥皮薄餡兒多,“洪大個”的鍋盔人人皆知……
曾幾何時,陜壩小轉盤四周彌漫著誘人的香味,“陜壩味道”始有雛形。
陜壩肉焙子大約成型于上世紀80年代,也是在食材和工藝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打造成今日的品牌。陜壩肉焙子,有專供的肉和面,以及特殊的工藝。換其一種,陜壩人就能吃出來。陜壩肉焙子吃過不少,文章也寫過,但每吃一次就有一個新故事,就有新的感受。
前幾天,邀請小區兩位文化人拼車去陜壩吃肉焙子。照例要了三份,每人一餅一湯。其中一位意猶未盡,居然連吃兩個。他說:“現在六十多了,飯量不行了。要是二十多歲時有這好東西,我一頓吃三四個不成問題。”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一面相信他的胃口,一面更確認了陜壩肉焙子的魅力。
一家肉焙子店老板忙里偷閑和我說,許多臨河人來店里吃了后,要帶十個八個給家里人吃,他回復說不能帶,帶回去就不是店里的味道了,鬧不好就砸了自家牌子。老板的話讓我恍然大悟:有些東西,離開原產地,就是另一種味道。有道是“開食堂不怕大肚漢”,這個老板雖然少賣了幾個焙子,卻保護了“陜壩味道”。我對他心生敬意。
有的味道離鄉則變,有的味道離鄉依然香。
已故杭錦后旗農業專家李向明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在內蒙古農業大學上學時,暑假后返校,在陜壩街頭買了十幾顆香瓜放在書包里。坐在火車上,一車廂的旅客都在抽動鼻子四下尋找香味。由于火車晚點,到校后直奔教室放下書包就聽課,老師也沒批評他。但書包里的香味在偌大的教室又引起了騷動。下課鈴一響,十幾顆香瓜被頃刻“瓜分”。“使了好大勁,才給老師留下一牙牙。”李向明當時邊講邊笑道。
陜壩人經常在酒席滿是自豪地夸耀:“你來陜壩,在大轉盤一站,刮東風是河套王的味道,刮西風是陜壩釀皮的味道。不刮風,滿街都是肉焙子的味道。因為陜壩有六十多家肉焙子店,東南西北,布局均衡。”
杭錦后旗旗委政府著力打造特色美食品牌“陜壩味道”。我認為“陜壩味道”已不能簡單局限于美酒美食的層面上,還可以延伸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百年楊家河、航運節點(園子渠口水旱碼頭)、駝道節點(蠻會、大發公)、地方戲曲傳承(晉劇、二人臺)等內容為支撐的歷史文化味道。二是以現有的美食品牌及晉陜人、民勤人的生活習慣相互融合形成,至今延續的風俗民情為支撐的風俗民情味道。三是以三道橋西瓜、二道橋辣椒、沙海枸杞、雙廟辣醬等當代農業產品品牌為支撐的現代農業味道。
講好陜壩故事,擴大“陜壩味道”的影響力。讓古老的陜壩歷久彌新,讓未來的陜壩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