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馬古鎮蠻會鎮,有一家老字號麻葉兒店,店主李愛春制作經營麻葉四十多年,十里八村的人們都認可“老李麻葉兒”。
據老李回憶說,上個世紀40年代初,他的父親就從河北走西口來到河套,干起擔貨郎小買賣。他的父親會做油果子,后也賣過油果子。李愛春十六歲時就曾在交流會上給一個姓陳的干貨師傅賣過麻葉兒等。俗話說“學藝不如偷藝”。在賣干貨的空閑時間,他留心觀察老陳制作麻葉兒的手法技藝,漸漸地學了個大概,后來就自己試著做,邊做邊琢磨,加之受父親的耳濡目染,他很快就把做麻葉兒手藝學到了家。他做麻葉兒選用的是河套面粉和胡麻油,面和好經過揉搓翻壓,捏成麻葉兒的形狀,然后放在翻滾的油鍋里炸,等麻葉兒由白變黃時撈出,再放入熬好的糖漿中灌制,讓麻葉兒充分吸收糖分。做好的麻葉兒,色澤紅潤,香氣撲鼻,看著就讓人食欲大增,吃起來外甜里酥、油而不膩、甜中帶香、筋軟爽口。
過去生活貧窮,老李做麻葉兒一般用糖菜糖和用糜米熬成的小糖來灌制。老李年輕時常趕交流會賣麻葉兒,他常扯開嗓子叫賣,特別引人。有一年,他在交流會上最多賣過兩千個麻葉兒,賣了四百多塊錢。他說起印象最深的是改革開放的第一年,他去狼山鎮趕交流,賣完麻葉兒回家數錢,竟然掙了一千五百元錢,他有點兒不敢相信,又數了幾遍,確實是一千五百元,這更加堅定了他經營麻葉兒的信心。
隨著生活的好轉,老李做麻葉兒選用河套最好的白面,配以優質紅糖、白糖等。多年來他總結出做麻葉兒的寶貴經驗:肥輕堿重,炸出來干棍;肥輕堿少,炸出來正好。每天他做一二百個麻葉兒,賣完就收攤,有時一兩個小時就賣完了。賣得最快的時候是在每年的紅星廟會上,做出兩千多個麻葉兒,七八個人幫忙,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完了。多年來,老李靠賣麻葉兒蓋起了新房,供出兩個大學生。
最讓老李引以為豪的是,他教出十二個徒弟,都是做麻葉兒的行家里手。這些徒弟從老李這兒出徒后便奔走四面八方,在包頭、呼和浩特、烏海、鄂爾多斯等地制作經營麻葉兒,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去年,一個在呼和浩特的徒弟專門邀請老李去賽罕區店里指導,老李又手把手地教他。老李住了四天,徒弟的麻葉兒賣了七千元。據徒弟說,他賣麻葉兒一年掙了七十萬元。
“麻葉兒都一樣,看看老李這質量。”這是蠻會老李賣麻葉兒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