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創建國家農高區為引領,全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農牧產業融合發展集聚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舉全市之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在臨河區城關鎮繼光村2023年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施工現場,多臺大型機械正在田間往來穿梭作業,挖高填低,平整出大片土地。不少村民在田壟邊圍觀,“種了一輩子地也沒見過這么大的陣勢,真想再去地里試試身手!”83歲的王老漢笑著說。“我接手了父親的‘事業’。”王老漢的兒子王忠平告訴記者,“原來的耕地過于分散,中間還有田壟,一下雨,機械就進不了地。現在可省事了,路修好了,耕地連在一起,來年可以多打糧啦!”
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號工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實施,由市黨政主要領導牽頭主抓,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30年十年發展規劃、484萬畝鹽堿化耕地“改鹽增草興牧”示范工程規劃,制定出臺項目管理、竣工驗收等一整套制度機制。通過旬調度、月通報,逐級壓實責任,形成工作閉環,構建起目標清晰、責任明確、工作緊湊、推進有力的工作體系和責任體系。
“2023年,全市計劃實施的9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陸續開工。通過項目實施,糧食單產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3的糧食面積達到‘噸糧田’,保障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60億斤以上。”巴彥淖爾市農牧局農田建設科科長李兵介紹。
時針撥回到2016年,巴彥淖爾市第一批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肇始。當時的情景,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村民吳二海至今記憶猶新:“一開始我們都有顧慮,耕地整在一起,長得一樣,大家的土地咋區分?耕地質量有高有低,誰能分到好地?挖高填低的地塊會不會長不出莊稼?”村民們的不理解、不支持,導致這項工作進展困難。
為了盡快打開局面,巴彥淖爾市建立市級統籌、旗縣區和市直部門分工負責工作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面對面宣傳政策、一對一指導服務,組織農民外出觀摩、示范帶動,引導群眾算清“投入和產出賬”“當前和長遠賬”。農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嘎查村支書、蘇木鎮長、農牧部門負責人、旗縣區政府“六方”簽字選址立項,民主推進規劃設計,必須做到同意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調整、同意出工和植樹、同意社會矛盾自行解決、同意率達到85%以上方可實施。
項目區建設實行“三打破、五統一”整治模式,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設水利工程、統一營造防護林。將耕地重新分配,推行“一戶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驗收后,明確運行管護主體,建管并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如今,站在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里,52歲的吳二海感慨萬千。“我16歲開始種地,30畝地1年純收入最多1萬元。雖然后來的收益逐漸在提高,但由于耕地分散,種植成本很難降下來。”他說,“高標準農田不但降低了種植成本,增加了耕地面積,土地產出率也大幅提高,原來1畝地毛利潤1200元,現在畝均毛利潤達到2000元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土地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漬降、土肥沃”,畝均節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35%,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轉收入每畝提高500元以上,畝均節約成本90多元。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效應日益明顯,廣大農戶參與意愿日趨強烈,全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具備整市推開的條件。巴彥淖爾市正在搶抓國家新一輪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驗示范項目機遇,全力以赴爭取整區域推進全國試點。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 薛來 圖古斯畢力格 汪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