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影像盛宴,展現長城古老蒼涼、雄渾壯闊的氣勢。
一場塞外古長城攝影展,讓觀者在滄桑的長城影像中,打撈起被遺忘的記憶,讀取到有關歷史的密碼,增進對長城的了解、對家鄉的眷戀、對祖國的熱愛。
——編者
4月6日,有幸在巴彥淖爾市美術館觀看了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巴彥淖爾日報社承辦的“長城兩邊是故鄉——巴彥淖爾長城攝影展”。攝影展展出作品100幅,由“時光印記”“文化符號”“千年史詩”“邊塞宏歌”四個部分組成。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絢麗迷人,如夢如幻。李志軒的《秦長城》展現了秦長城如一條巨龍盤踞于群山之巔,與夕陽交相輝映。那蒼蒼莽莽的氣勢和威武雄渾的壯闊,向人們講述著巴彥淖爾這塊古老土地的綿綿悠長。齊鴻雁的《黃龍出水》將鏡頭定格在古長城與水庫相依相存的美妙時光,將歷史的過往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使烏拉特草原不再蒼涼和悲壯。王淑華的《長城腳下珍珠撒》生動再現了古長城在皚皚白雪中蜿蜒前行,潔白的羊群在長城邊上悠閑地吃著草,仿佛向人們炫耀著美好家鄉的富庶與安詳。欣賞著這一幅幅技藝精湛、精美絕倫的作品,思緒萬千、贊嘆不已,而所有的思緒與驚嘆只凝練成一個詞,那就是“大美”!首先是氣勢雄渾、儀態萬千的壯麗形態之美。通過本次攝影展和先前巴彥淖爾日報社開展的“長城兩邊是故鄉·穿越巴彥淖爾探訪塞外長城”全媒體采訪行動,很多人才知道竟然有1007公里的戰國趙長城、秦漢長城、漢外長城南北兩線共4條長城綿延在巴彥淖爾大地上,怪不得巴彥淖爾被譽為“長城博物館”。這些長城或雄踞于陰山的山坡上和山腳下,或橫穿草原大漠腹地,蜿蜒曲奇、雄偉壯觀,令人震撼。它們與邊關冷月相伴,與寒風驕陽為友,在艱險的環境中默默述說著巴彥淖爾的前世今生。巴彥淖爾長城的雄偉征服了無數的瞻仰者,給人們帶來莫大的精神享受,使人在心靈深處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其次是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之美。巴彥淖爾長城,或立于崇山峻嶺之間,或地處荒漠戈壁,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幾千年來,多少代戍邊軍民艱苦營造、開荒屯田、防御侵擾。其艱難困苦的修筑過程與無數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抗侵擾斗爭,正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濃縮。長城蜿蜒盤旋,但絕不回頭,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艱難困苦,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還有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愛國主義精神之美。巴彥淖爾長城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對歷代抵御外侮、守衛邊疆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邊塞軍民戍邊御敵的依托,凝聚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懷。最后是共同繁榮、攜手向前的民族融合之美。很多人看到長城這個詞,想到的可能就是“界限”,隔斷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界限”。翻開史書,巴彥淖爾長城反映更多的反而是一個“和”字。長城,不僅是戰時的防御工事,也是和平時交通、貿易的紐帶。長城沿線的重要關口、互市遺跡都見證了長城內外各民族和平交流、共同繁榮的歷史。生活在長城邊的巴彥淖爾人是幸福的、自豪的,因為我們有長城這個寶藏,它的“大美”我們享之不盡。巴彥淖爾長城,承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文化,也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和榮辱,它既是卓越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又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歷史的大門,幫助我們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它所蘊含的長城文化、長城精神讀不夠也讀不倦,其歷史價值、軍事價值、經濟價值如一部宏卷常讀常新。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和平的橋梁,是融合的紐帶,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載體,是中華各民族攜手向前的偉大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