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這里吹過,卷起黃沙,曾留下沙害和貧窮,也記錄了波瀾壯闊的治沙傳奇。
黃河從這里流過,帶走泥沙,曾留下水害和苦澀,也見證了命運與共、守衛家園的壯麗詩篇。
烏蘭布和,中國八大沙漠之一,曾如它的蒙古語意“紅色公牛”一般桀驁不馴,在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烏海市境內橫沖直撞,所到之處,盡是滿目荒涼。
在經過了幾十年綠與黃的殊死較量后,這頭“紅色公牛”終于展現出溫順的一面,講述著在這片沙漠發生過的、一個個生生不息的綠色故事。
奮起——守家園,戰黃沙
“一覺醒來,剛剛挖好的引水渠被黃沙覆蓋,只好再重新挖。鄰居家的房子被沙子壓塌,不得不舉家搬遷。”“沙塵暴來襲,天頃刻間變得灰暗,沙子打在身上,無處躲藏,剛種下的梭梭苗被連根拔起。”
行進在烏蘭布和沙漠,被沙子壓垮、長滿雜草的房屋訴說著無言的哀傷,遠去的記憶再次被喚醒。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1500多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布在磴口縣。不大的磴口縣,77%的土地被它占據。
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前,5萬多株小老頭樹是磴口縣的全部綠色家底。全縣被流沙壓埋的村莊有14處,農作物經常被連根吹走,畝產不到百斤。黃河無堤,封河開河時有泛濫,百姓苦不堪言。
沙害和水患,成為磴口縣的兩大難題。這兩大難題,不僅關系到磴口縣自身存亡,也關系到塞外糧倉河套平原的安寧和黃河的安瀾。
想,都是問題;干,才有出路!
1950年,困境中的磴口縣作出“沿沙設防,植樹造林,營造防沙林帶,保護沙區草木;沿河筑堤,沿堤栽樹,營造黃河護岸林帶”這一高瞻遠矚的決策,開啟了漫長而又轟轟烈烈的治沙征程。
此后多年,每到造林季節,沙漠邊緣、黃河岸邊,到處紅旗招展,熱火朝天。“那時候群眾甚至把鍋灶、帳篷、托兒所搬到工地,還組織了以英雄命名的造林突擊隊和戰斗班。”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
困境中,阿拉善盟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立盟之本,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邊緣建立了20多個林場和治沙站,大面積開展人工造林。探索飛播林草作業,一舉打破國際上關于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屬“飛播禁區”的傳統論斷。
困境中,烏海市奮起治理,曾經的白獨貴灣,是烏蘭布和沙漠越過黃河在甘德爾山腳下形成的近20平方公里的風積流動沙地。如今,經過多年治理,在烏海市的衛星圖上,那片幾乎沒有生命跡象的渾黃之地早已被綠色取代,在行政區劃上,白獨貴灣這個曾代表著“不毛之地”的地名,已經被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替代。
困境中,杭錦后旗奮起反擊。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連年拿出資金用于植樹造林。機關單位劃分造林片區,老百姓投工投勞,紛紛向沙漠進軍。
“我們扛著樹苗,背上干糧和水壺,翻越松軟的沙山,在沙窩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干熱的風沙吹打得人睜不開眼,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但沒有人抱怨。”30多年前的造林情景,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護林員金振云仍記憶猶新。治沙,是沙區人堅持不懈的行動,也是深入其基因的集體記憶。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人沖了上來,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綠色在大地蔓延,“紅色公牛”止住了野蠻的擴張。
東臨黃河、三面環沙,從森林覆蓋率僅為0.04%增加到37.2%,從每年向黃河輸沙7000多萬噸減少到370萬噸,磴口縣實現了“綠進沙退”的巨大轉變。
在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了長110公里、寬3至15公里的鎖沙阻沙林帶,呈現出“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象。
在杭錦后旗,一條48公里長的防沙林帶拔地而起,阻止了沙漠前移,守住了家園。
昔日荒涼的村莊變了模樣,人們臉上洋溢著喜悅。沙區大地開啟了新的敘事篇章。
探索——立足本地特點,科學防沙治沙
阿拉善左旗吉蘭泰治沙站,枯死的沙棗樹、榆樹成堆成堆地倒在沙地上,枯樹的旁邊,沙拐棗、花棒生生不息。鮮明的對比,記錄著阿拉善治沙路上的艱辛探索。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拉善大面積開展人工造林,為當時全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因受干旱缺水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到90年代末,這些喬木林大面積死亡。阿拉善治沙人不得不開始新的創業。
“榆樹等喬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難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氣候條件下自然選擇的產物。因此在生態建設中,我們必須尊重大自然的選擇,選用適地、適種樹種。”吉蘭泰治沙站站長劉宏義說。
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突破。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磴口縣,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獨具特色的科學治沙體系。
這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簡稱沙林中心)與磴口治沙人共同創造的杰作——
在縣域最外圍、烏蘭布和沙漠最前沿,建起了封沙育草區,以封育保護為主,輔助飛播和人工播種耐旱沙生灌木,成為最外圍的防線。緊接著就是防風固沙區,選用優良抗逆植物,營造防風阻沙林,形成第二道防線。最核心的就是農田防護林區,選擇抗病蟲、耐干旱、耐瘠薄的高大喬木,形成“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的新型農田防護林模式,56萬余畝林子將農田緊緊護住。
從封沙育草區到防風固沙區,再到農田防護林區,3道防線構建了從外至內、由表及里、覆蓋全域的科學防護體系,不僅讓昔日沙子追著跑的磴口縣變成了“綠進沙退”的富饒綠洲,也徹底切斷了烏蘭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區和華北地區侵蝕的通道。
這是幾代阿拉善治沙人接續奮斗,破解出的在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極度干旱荒漠地區進行綜合治理的密碼——
結合阿拉善地廣人稀的特點,治沙人將目光投向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飛播造林上。經過8年探索,飛播鄉土灌木造林最終取得成功,并總結出一套適宜本地實際的飛播造林治沙實用技術: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即選擇適合干旱沙漠的物種,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播種,根據土地水分和養分確定適量的種子,播種完后進行封禁保護,避免牲畜啃食。
同時,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阿拉善在以梭梭為代表的鄉土沙生植物育苗、造林技術、品種選育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且成效日趨凸顯。
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降雨量明顯增加,沙塵天氣呈斷崖式下降……沙區的變化具體而又生動。
創新——點沙成金,綠富同興
車子穿過重重綠意,來到磴口縣4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基地,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如藍海一般,鋪展在沙漠中,光伏板下,今年剛種下的梭梭和檸條生機盎然。
光伏治沙,是人類利用沙漠、向沙漠要效益的又一創新探索。磴口縣抓住國家在“沙戈荒”地區布局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機遇,著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光伏治沙基地。并將光伏發電與生態治理有機結合,光伏組件減少水分蒸發,梭梭、檸條防風固沙,還能接種肉蓯蓉、平茬收割,產生長久的效益,形成了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局面。
綠起來也要富起,治沙也要致富。依沙傍河使磴口縣極具發展沙產業的稟賦,產業化治沙,是當地在實踐中開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圣牧為主的優質牧草種植,以梭梭為主的灌木林接種肉蓯蓉,以沙漠葡萄、沙棘等為主的沙區特色經濟林種植,還有以濕地、荒漠資源為依托的生態旅游,在沙漠里催生了一條條綠色產業鏈,將農牧民牢牢吸附在產業鏈上,走出了一條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經營、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點沙成金,綠富同興,阿拉善盟的沙產業和沙一樣頗負盛名。結合地域特點,阿拉善確立了打造國家重要沙產業示范基地的戰略思路,全力建設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三個百萬畝”林沙產業基地。同時,培育引進內蒙古阿拉善蓯蓉集團、金沙苑生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曼德拉沙產業有限公司等數十家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牧戶”的模式,形成一條集肉蓯蓉、鎖陽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種植、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全盟3萬多戶農牧民受益。
70多年,治沙人用智慧和勇氣守護的家園越來越美。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內蒙古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在烏蘭布和沙漠,人進沙退綠進沙退的故事還在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