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啦,現在開會!”喇叭一響,臨河區雙河鎮團結村“和諧萬家”調解會開始了。團結村兩名村民因為糧食晾曬場歸屬問題,各執一詞、互不退讓,團結村召開了這次“和諧萬家”調解會。在“和諧萬家”調解室成員的調解下兩名村民終于簽字同意其糧食晾曬場的土地界限,這宗持續兩個多月的糾紛得到圓滿解決。這是團結村“和諧萬家”調解室成功解決的又一件矛盾糾紛。
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團結村村委會緊緊圍繞綜治中心建設工作,創造性繼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雙河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創建“黨建+”鄉村治理新模式,將信訪、評理、調解融合,不斷拓寬矛盾糾紛化解和信訪問題解決渠道,在團結村打造了鄉村治理品牌“和諧萬家”調解室。
開啟鄉村治理新模式
雙河鎮團結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激活共建細胞,將信訪、調解、評理三者融合。聚焦群眾關切的熱點、焦點問題及高發矛盾領域“急難愁盼”的問題,通過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深入開展矛盾隱患排查化解,做到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切實做到矛盾糾紛抓早抓小抓苗頭。村“兩委”干部、人民調解員、組織退休黨員、法律工作者經常性開展法律政策宣傳、提供法律服務,因地制宜積極為群眾搭建說理議事平臺,“零距離”傾聽民聲。始終堅持定期對調解對象進行回訪,推進問題解決閉環式管理,確保做到“小事網格調、要事村里調、大事聯合調”工作機制,著力打造鄉村治理“新名片”,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和諧萬家’調解室讓村民有了說理的地方,真能解決大事。我家門口被鄰居的農具堵了好幾天,我去調解室一反映,他們不僅很重視,而且半天時間就幫我處理好了。”住在團結八組的劉阿姨對“和諧萬家”調解室贊不絕口。
創新推出“367”工作法
從田間地頭到百姓庭院,“和諧萬家”調解室做到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為解決矛盾糾紛提供了良好平臺。如今,村里群眾遇到難事、急事、煩心事,便會想到“和諧萬家”調解室。這都是源于團結村村委會始終積極探索“情”“理”“法”相融的調解模式,圍繞“367”(“三多三少”:多傾聽、多安撫、多舉例,少插話、少說教、少講大道理。“六心”:接待群眾要熱心、詢問調查要細心、對當事人要有耐心、處理矛盾要有公心、遇到難纏的人和事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待工作要有一份責任心。“七字訣”:牢記一個“勤”字、克服一個“畏”字、不忘一個“訪”字、緊扣一個“法”字、講清一個“理”字、突出一個“情”字、圍繞一個“和”字)工作法,團結村“兩委”成員通過群眾聽得懂、易理解的話語講真心話、打感情牌,在你來我往的“拉家常”和交朋友中解決矛盾糾紛,做到第一時間調處化解群眾心中“疙瘩”,讓團結村成為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娘家人”和“代言人”,將“和諧萬家”調解室打造成群眾信任的響當當的鄉村治理品牌。截至目前,“和諧萬家”調解室共入戶走訪居民148戶,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38件,受益群眾74余人,滿意率達100%。
跑出為民服務“加速度”
團結村將探索推行信訪代辦服務,窗口前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在基層有人接、有人管、有人辦,提高信訪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推動信訪代辦工作落地落實。
“團結村的‘和諧萬家’調解室也是我們的信訪代辦服務點。我們已經實現了有標識牌、有辦公場所、有流程圖、有桌牌和服務卡、有宣傳資料、統一辦件臺賬的‘五有一統一’標準,方便群眾了解代辦工作。今年以來,團結村共受理、辦理信訪代辦件5起,其中雙河鎮代辦處理3件次,村級2起。”團結村書記鄔永強說。
下一步,臨河區雙河鎮團結村還將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不斷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為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提供多層次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