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在“三北”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三北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從“三北”工程具體實踐中錘煉來的,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鑄就的寶貴財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就要砥礪踐行植綠治沙的初心使命,始終保持防沙治沙的戰略定力,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勠力同心創造防沙治沙新奇跡。
“三北”工程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三北地區分布著全國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有多個強風蝕區、風沙口和多條沙塵暴路徑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惡劣、生態最脆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1978年,我國啟動實施“三北”工程,經過近半個世紀幾代人的接力奮戰,三北地區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北大地由黃到綠、由綠生金,呈現出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生動圖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北”工程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不斷調整工程建設主攻方向和建設重點,科學推進防沙治沙,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更加穩固,初步建立了法治、工程、考核、政策、科技推廣、調查監測等體系,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
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當前,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嚴重生態問題,保護地球環境、保護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刻不容緩。環境問題全球化治理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積極參與、統籌兼顧和攜手共進。當今國際社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國情、歷史、文化等雖然不同,但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相似的,應對以氣候環境問題為代表的共同挑戰,需要形成價值共識。在面對生態環境等全球性問題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需要合作解決各國所面對的共同問題。“三北”防護林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科學綠化,加強鄉土樹種培育,堅持“封飛造”并舉、“帶片網”結合、“喬灌草”搭配,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有機統一,探索統籌“水土氣生”生態因子、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是人類綠色發展史上的重要財富,為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經驗做法,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繼承發揚“三北精神”,構筑北疆綠色屏障。“三北”工程從設計理念到總體構思,從規劃藍圖到實景呈現,讓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深刻感受到綠色蛻變背后的中國決心,而貫穿其中的精神內核,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三北”工程探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生態治理路徑,首次提出建設一個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多效益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首次將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實施,推動我國生態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之路。三北地區各族人民共同描繪的“中國綠”在贏得世界認可的同時,防沙治沙的 “中國方案”也正走向世界,為世界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今天,我們要繼承發揚“三北精神”,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以更大的決心、更為艱巨的努力,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天藍、地綠、水凈”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最厚重的底色,為世界生態環境治理持續貢獻中國智慧,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博士生、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