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總排干:河套灌區的生命線
          發布時間:2023-10-20 10:15:16 記者:楊青/文 胡東育/圖 編輯:雷麗娜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打開河套灌區圖,紅藍兩條標志河流格外醒目,一條是引黃灌溉的總干渠,另一條是排鹽降堿的總排干,它們協同作用,構成了滋養八百里河套的龐大灌排工程體系。

            總排干因何而開挖?

            為什么總排干是河套灌區的生命線?

            今天總排干又是什么樣子?

            ……

            9月21日,“牢記諄諄囑托,守護千年基業”徒步總排干全媒體采訪正式啟動,行動從總排干的起點——位于杭錦后旗蒙海鎮永明村的永明海子開始。

            一路向東,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探尋,“行走”在開挖總排干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答案逐漸清晰……

          1020001_005_01_s.jpg

          總排干秋景


          河套兒女齊上陣 萬眾鏖戰總排干


            新中國成立后,河套灌區建成了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及引水總干渠。20世紀六七十年代,灌區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效益進一步提升。但由于排水系統沒配套,有灌無排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土壤次生鹽堿化日趨嚴重,河套灌區的農業生產面臨極大危險,群眾形象地稱為“水臌癥”。

            “水臌癥”會加劇土地鹽堿化,導致河套灌區以前一些肥沃的土地慢慢地變成了鹽堿灘,糧食產量逐年下降。特別是灌區下游、烏梁素海周圍地區及烏加河兩岸,鹽堿化更加嚴重。

            1958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利設計院對總排干溝進行技術設計。為了解決排水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挖了排干溝。可是那時候挖的排干規模小,達不到排水要求,用著用著就被黃河水的泥沙淤了。

            1965年,2萬民工開挖總排干溝,連續挖了兩年。但由于人們當時對整個河套灌區多年形成的癥結認識不足,總排干溝的前期工程標準低規模小,開挖的寬度深度及排水量都達不到預期效果。河套灌區仍然是“有灌無排”。

            “春天水汪汪,夏天苗發黃,秋天不見糧,冬天白茫茫”,是那時河套地區鹽堿化土地的真實寫照。

            鹽因水而來,也要隨水而去。要治理頑疾,當務之急是疏通和擴建總排干溝。

            1975年10月25日,原巴彥淖爾盟(現巴彥淖爾市)盟委作出《關于疏通總排干和十大排干的決定》:大干苦干加巧干,一百天完成總排干擴建疏通任務。并成立了由當時的盟委書記李貴任總指揮的總排干施工指揮部。當年11月7日,200公里的總排干疏通擴建工程全線開工。

            于是,總排干兩岸3萬多居民家里迎來了15萬工人——炕上住滿了,住到地上;地上住滿了,就住羊圈、涼房。

            工地上,“鐵姑娘戰斗隊”“青年突擊隊”“尖刀連”的火紅戰旗迎風招展,夫妻同戰、祖孫三代同戰、全家同戰、帶病帶傷奮戰的場面感天動地。

            破凍層、挑凍土、背冰塊、堵流沙、戰滲水……十幾萬河套兒女一同在熱火朝天的疏浚總排干工地上揮汗如雨。

            老一輩人開挖總干渠的經驗在總排干大會戰中都派上了用場。“立馬分鬃法”“蛇脫皮法”“倒窖子法”“黑虎掏心法”等,人們運用嫻熟。工地上形成了人拉肩扛、鎬砸釬鑿的勞動競賽場面。

            杭錦后旗團結鎮立新村的趙福慶今年79歲,對那段艱苦歲月依然記憶猶新。

            “施冬工時,每天天不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數九寒天,頭發、眉毛上掛滿了冰霜,但人們從不叫苦叫累。”趙福慶說,“有時候為了趕工期,全家老小齊上陣!”

            一說起當年開挖總排干的情形,老人就異常激動,滔滔不絕,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光榮的戰斗歲月……

            冒著嚴寒,肩挑人扛,大干100天,疏通總排干溝,共完成全部工程土方1150多萬立方米。

            1977年8月,總排干溝水進入烏梁素海的關鍵性工程——紅圪卜揚水站一站建成運行,排水能力為每秒30立方米。

            1980年,灌區打通了烏梁素海至黃河的出口段,其間還開挖了干溝、分干溝和支、斗、農、毛溝,使河套灌區排水有了出路。

            1989年11月,世界銀行貸款工程——總排干擴建改造工程開工。這次總排干拓寬改造工程是國際招標工程,全部機械化,機械全部是用世界銀行貸款直接從外國采購回來的,有長臂挖掘機、短臂挖掘機、挖泥船、長臂反鏟、推土機等。有了大型機械,施工速度快、質量高,同時還解決了總排干幾十年沒有解決的高水位下的流沙問題。

            1991年,亞洲最大的斜式軸流泵站——紅圪卜揚水站二站建成。總排干溝水進入烏梁素海的排水能力由每秒3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120立方米。

            1996年灌區又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溢出資金和剩余物資,對總排干上游31.8公里進行了疏通擴建。

            至此,總排干全線貫通,大致可劃分為203公里主干段、30公里烏梁素海段、25公里出口段三個部分。配套工程完成后,項目區外的各級政府又陸續疏通6條干溝和32條分干溝、53條支溝,使灌區骨干排水工程基本疏通,灌溉面積也發展到861萬畝。

            1997年8月30日,河套灌區灌排配套工程總驗收。河套煥發出勃勃生機。

            ……

            經過多年的發展,以總排干溝為骨干的排水系統日臻完善,截至目前,已建成總排干溝1條、干溝12條、分干溝64條、支溝346條、斗農毛溝約1.73萬條,全長10534公里。控制排水面積1138萬畝,控制沿山山洪排水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也因此成為了全國控制排水面積最大的農田排水系統。

            時至今日,那段戰天斗地、激情燃燒的歲月沉淀在時光雕刻的河套大地上,歷久彌新。

          1020001_005_02_s.jpg

          紅圪卜排水站


          守住生態美 換來百姓富


            “總排干開挖前,我們村擁有土地7000畝左右。地里的鹽堿有一拃深,種下種子不長苗,到了秋天,一畝地只能收一斗麥子。”王財柱說。

            今年62歲的王財柱家住烏拉特后旗呼和溫都爾鎮廣林村。總排干開挖前,他們村是遠近聞名的“三灘”村——白灘、冰灘、水灘。

            “那時候,人均年收入僅有100元~200元,村里人口流失也很嚴重。”憶往昔,王財柱的語氣中是難掩的辛酸,“過年時,村民們自己寫的春聯是‘東來水西來水東西沒水’‘南來電北來電南北沒電’,橫批‘有水沒電 有電沒水’。”

            轉機發生在總排干疏通后。渠通了、水排了、糧收了、人富了。

            “自1978年光林揚水站建成后,排鹽治堿效果明顯,我們村改造了四五千畝的鹽堿地。2020年我們又進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村集體收入,戶均年收入達到10萬元。”王財柱說。

            昔日的鹽堿荒灘變成了良田。

            如今的廣林村,甜瓜、葡萄、花菇等特色產業“百花齊放”;農業觀光、時蔬采摘、民俗體驗、度假式旅游,農民的增收渠道逐漸拓寬。

            “可以說,我們村子的富裕完全得益于總排干!”王財柱感嘆道。

            一路行進,總排干兩側道路暢通、風景宜人,路兩邊是郁郁蔥蔥的樹木,白鷺時而劃過水面……這一切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美不勝收。

            來到排水分中心第一排水所百畝園段,走進改土治堿建起的百畝梨園,只見一顆顆色澤鮮亮的梨掛滿枝頭,飽滿豐盈,十分惹人喜愛。

            老一代排水人閆向智正在園子里散步。看著這片自己付出了許多心血與汗水的土地,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9年,閆向智主動到總排干競豐點工作,克服總排干兩側土地鹽堿、缺水等困難,靠肩挑鍬挖,歷時8年在總排干保護地內栽植黑皮柳、小美旱、垂柳、果樹等8600余株。

            在精心養護下,這些樹逐漸成林,成為總排干沿線最早的百畝林場。

            “那時候,大家都堅持‘先治坡,再治窩’,齊心協力綠化造林。1993年我們開始建設所段,第一次種植了梨樹,又專門學習了嫁接技術。2001年梨樹第一次掛果,我們別提有多高興了。”閆向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舊激動不已。

            楊樹、柳樹、沙棗樹……如今,綠色成為裝扮總排干最厚重的“底色”。一代又一代排水人辛勤耕植、精心呵護,以綠化家園為己任,讓擔負排水重任的總排干成為了河套的標志性景觀。

            行走在今天的總排干岸堤上,還可以看到一條媲美胡楊林的神奇紅柳帶。繁盛的紅柳一團團、一簇簇,均勻分布在總排干兩岸,綿延100多公里,像一個個忠誠的衛士,不懼風霜守護著總排干。

            而一代又一代排水人正如總排干兩岸遍地的紅柳,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默默守護著河套灌區的生命線。

            金秋十月,徜徉在烏加河水利風景區,碧水蜿蜒,繾綣流淌,藍天、白云、綠樹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迷人的自然畫卷。

            烏加河水利風景區因黃河故道烏加河而得名,2018年12月獲批國家第十八批水利風景區。景區規劃總面積52平方公里,總體布局為“一核五帶”。“一核”即核心景區紅圪卜揚水站,“五帶”即紅圪卜揚水站科普文化宣傳帶、烏加河綠色生態景觀帶(源頭海子濕地)、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帶、太陽花景觀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體驗帶。

            走進這里,既可領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湖光之美,也可品味“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情畫意。

            沿著河渠一路前行,來到烏毛計泄水閘。記者看到,清澈的水流正從閘下涌入渠道,渠兩岸樹木成林。排水分中心紅圪卜揚水站站長王剛介紹說:“烏毛計泄水閘是烏梁素海向黃河排水的出口閘,排出的水順著渠道再流24公里就進入了黃河。”

            總排干運行50多年來,累計排入烏梁素海的水量約245億立方米,排鹽近4063萬噸,對控制河套灌區地下水位、防治土壤鹽堿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乃至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我市通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在總排干全線建立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加強科學調度,有力保障了黃河的安全。

            

          建設美麗所段 創造美好家園


            “咱們的玉米長得這么好,掰下來一些,在食堂煮了讓大伙兒嘗嘗……”

            “走,再領你們看看我們種的西紅柿,那可是純天然、無污染的。”

            ……

            排水分中心第二排水所黃橋段的小菜園里一派豐收景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夏天,我們自己種植的蔬菜不僅能夠滿足日常需要,還能讓大家帶回去與家人一起分享。看著自己精心管護的小菜園大豐收,職工們的成就感‘爆棚’,歸屬感‘劇增’。”排水分中心第二排水所黃橋段段長楊培軍高興地說。

            “小廚房”“小花園”“小菜園”……漫步在一個個基層所段內,就如同行走在一個個公園里,幸福感滿滿當當。

            那么,基層所段又緣何被稱為幸福“遲到”的地方?記者從一個個基層職工的講述中漸漸找到了答案。

            “剛開始,為了種活樹,拉沙改土,一層土、一層糞、一層沙,需要整整鋪2米厚的土。澆水、施肥、除草、修剪、防治病蟲害……把每棵樹像養孩子一樣養大。”說起過往,楊培軍頗為感慨,“那時候為了方便出行,改善生活環境,我們的職工自己修了段點的路。”

            現在,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幸福家園,楊培軍的自豪感與幸福感溢于言表。

            基層所段里,每個人都是“以所為家,以段為家”,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在排水分中心第一排水所黃濟段,記者見到了曾經駐守在這里的一對夫妻——排水分中心紅圪卜揚水站站長王剛和排水分中心第一排水所職工賈瑞,聽他們講述了“夫妻點”的故事。

            1991年,二十出頭的王剛參加工作時是在一個管理點上。以前的管理點地方偏僻、工作人員少,為照顧雙職工家庭,就有了兩口子守著一個管理點的“夫妻點”。

            “剛開始就我一個人。那時候,路不通,更沒有買菜買肉的地方。單位給劃了四五畝地,我種點菜,還養了雞、羊和豬。”王剛說。后來,妻子賈瑞被調到他工作的管理點,這里就成為了一個“夫妻點”。

            “我的孩子是在管理點出生的。”王剛笑著說,“大清早5點多,我騎著自行車跑了10公里把衛生員接回點上,孩子6點多就出生了。大冬天,我那么厚的棉襖都讓汗水濕透了。”

            “我們所現在的設備都更新了,員工的工作、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大家的干勁更足了。”王剛說。

            “一個單位讓職工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是件幸福和快樂的事!”這是排水分中心職工的真實寫照。同時,他們也用責任和擔當,傾情演繹著各自心中的“家”。

            事實上,基層所段的軟硬件條件都很簡單樸素,但從艱苦環境中熬出來的、勤勞可愛的排水人卻很知足,并以十足的熱情投入到守護烏梁素海、守護黃河的工作中。

          1020001_005_03_s.jpg

          河套灌區入黃水利樞紐


          科技賦能 讓排水更“智慧”


            紅圪卜揚水站是亞洲最大的45度斜式軸流泵站,是河套排水的“咽喉工程”,與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共同構成灌區灌排配套的關鍵性水利工程。紅圪卜揚水二站自1991年9月建成投入運行以來,已安全運行32年,累計排水167.68多億立方米,排鹽3236.43萬噸,在全市防洪排澇、降低河套灌區地下水位、排鹽控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站在排水站閘前,只見一渠秋水浩浩蕩蕩流入閘口,經大型機泵抬升水位后,緩緩注入烏梁素海。排水站機房里,6臺大型斜式軸流泵隆隆作響。

            “這是整個河套灌區唯一全年運行的泵站,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我們每隔2小時記錄一次。”紅圪卜揚水站站長王剛告訴記者。紅圪卜揚水站先后獲得全國水利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自治區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據王剛介紹,烏梁素海平均庫容4億立方米,近幾年河套灌區每年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達6億立方米,相當于每年都會將烏梁素海的水至少“置換”一次以上。

            紅圪卜泵站機組更新、電氣設備更新改造、水質監測技術創新、水情水位監測技術創新……來到烏梁素海西岸排水分中心紅圪卜揚水站職工創新工作室,滿滿一面墻上展示的全是多年來站里的重大創新成果。這些都是站內職工辛勤耕耘、開拓創新的見證。

            讓“墻上的成果”落地。近年來,紅圪卜揚水站技術團隊從最初的學習操作啟停機、監測各項儀表,到組織日常檢修維護、處理一般故障;從獨立承擔大修水泵、自主安裝拍門等重要技術施工,到電氣及機泵設備的零部件創新、方法創新、思路創新,為站里節約了維護資金,提高了設備的完好率。

            “職工創新工作室緊緊圍繞機泵運行、技術革新、節能減排等方面,普及推廣先進的創新理念、技術和工作方法,組織開展技術攻關、技能培訓、管理創新,同時立足自身積極培養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隊伍。”紅圪卜揚水站副站長馬軍指著成果墻自豪地說。

            正因為基層所段的創新活力被充分激發,如今,總排干上下已經形成了一個人人想創新、人人會創新、人人需創新、人人要創新的新格局。

            今年以來,排水分中心全力推進“數字總排干”建設。緊跟灌區“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的步伐,對排水分中心調度機房進行升級改造,與河灌中心調度中心實現互聯。在紅圪卜揚水站中控室安裝數字顯示大屏,提升標準化泵站管理水平。積極爭取上級投資,對總排干三大水文監測斷面進行信息化改造,爭取今年全面實現自動測流,減輕基層水文工作者的勞動強度,破解技術人員斷檔的難題,實現幾代水文工作者的夢想。通過在重要節點安裝高清視頻監控和智能打卡系統,進一步提升水質監控、工程巡查和水量監測工作的實時性和可控性。對紅圪卜揚水站的信息化工程進行整合,實現與分中心調度機房和中心調度機房數據互傳和共享,進一步提升泵站管理水平。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在全分中心的實施,在辦公自動化、數字化上爭取邁出堅實步伐。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在肩勇奮進。站在新起點,奔向新目標,排水分中心將以建設“全國一流灌區”為目標,全面推進創新總排干、生態總排干、文化總排干、數字總排干和幸福總排干建設,努力讓總排干這條灌區生命線永葆青春活力!


          av大片免费看中文字幕_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_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_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三区蜜芽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不卡视频 |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 三上悠亚AV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