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川縣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國家馬鈴薯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內外馬鈴薯產業代表們聚集一堂。
這是武川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兩麥一薯”產業發展定位,大力調整優化馬鈴薯產業結構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主題是,充分發揮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職能,強化種業科技支撐,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同期,舉辦體系專家主講的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技術培訓班和種植技術培訓會。
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是,邀請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金黎平、尚軼、熊志勇等9位專家圍繞“馬鈴薯遺傳育種重要進展”“馬鈴薯品質性狀遺傳與改良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培育低龍葵素、高支鏈淀粉和抗低溫糖化的馬鈴薯新品系”等議題進行研討。
“重點圍繞武川特色馬鈴薯產業園、智慧農場、試驗基地建設等方面,努力打造縣域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樣板,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研究員表示。
武川縣海拔高、氣候涼爽、風速大,種薯退化慢、病蟲害少、品質好;商品薯個大、形圓、表皮光滑、外觀性狀好、適口性佳,在周邊省區和南方市場享有盛譽。
2008年,武川縣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級綠色馬鈴薯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同年,武川土豆成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餐飲專供土豆,奧組委把武川土豆確立為“運動員指定食用產品”。 2011年武川土豆成為上海世博會的指定食品和展品,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第9號公告批準了“武川土豆”為地理標志產品。
據悉,為推進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等成果在武川縣落地轉化,提升武川馬鈴薯生產和產業發展水平,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將武川縣列為“十四五”服務縣域經濟示范縣,并于2021年與武川縣政府簽訂了2022-2025年縣域經濟發展合作協議。2022年創建了武川縣馬鈴薯協同創新中心,創新中心依托內蒙古旭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展示了新品種85個、栽培技術6套,開展了雜交育種、全產業鏈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工作。
2023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在武川縣可鎮魚得水溝村、哈樂小馬蓮渠村和大豆鋪等3地建立了馬鈴薯新品種篩選與展示、綠色高效綜合生產和自動化灌溉栽培技術示范區共1000畝,其中展示馬鈴薯新品種57個和綠色栽培集成技術6項,并多點示范了2022年篩選出的優良新品種12個。
據自治區農牧廳劉永明副廳長介紹,我區57個貧困旗縣中32個是馬鈴薯主產旗縣,其中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20個主產旗縣中17個是貧困旗縣。這些旗縣農牧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占到種植收入的1/2,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近1/3,部分旗縣農民收入的一半來自馬鈴薯。馬鈴薯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特色優勢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武川旱作農業試驗站等平臺,繼續在馬鈴薯種質資源收集和開發利用、優質新品種選育以及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主動融入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相關研究和推廣工作中,共同為我區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說。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鄭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