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涉及民族工作各領域各方面,集中體現為“十二個必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將其深入落實到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統籌謀劃和推進民族工作,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民族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這是黨的治國方略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時代價值
從歷史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對中華民族追求大一統的歷史傳統、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唯物史觀和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歷史經驗的繼承和發展。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就要站穩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尊重各族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闡明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依靠各族人民群眾的創新推進、要實現各族人民群眾的全面共享。
從理論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一,繼承了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關于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科學內涵和民族工作寶貴經驗的論述上。其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創造性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將其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其三,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平等團結的理論,把“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目標,闡釋了“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其四,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作了全面闡釋,從“多元一體”辯證關系中去認識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提出“四個共同”“五個認同”“四個與共”等重要論述,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關系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其五,將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進行審視,尋求破解民族問題之道,主要內容包括“十二個必須”。
從實踐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學回答了民族工作“怎么看”和“怎么辦”的重大命題,是應對“兩個大局”、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從國際上看,隨著中國的崛起,某些西方敵對勢力必然要通過政治上打壓、經濟上封鎖、外交上孤立、意識形態上滲透,分化、西化和遏制中國發展,打“民族牌”是他們慣用的伎倆。從國內來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民族領域仍然存在復雜的風險挑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應時代之變把準了民族工作的時代脈搏,發時代之聲回答了民族工作的時代命題,順時代之勢指明了民族工作的時代方向,充分展現了其科學性和創新性,彰顯了重大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涉及民族工作各領域各方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為“十二個必須”。
“十二個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體現了系統性和邏輯性的相統一、微觀和宏觀的相統一。前三個“必須”從宏觀層面指出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定位與目標、任務與主題、主線與主責,重點回答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怎么看”的問題。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定位和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歷史方位決定主要任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決定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面臨的歷史方位、重要任務、復雜形勢,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地位。第四到第十一個“必須”回答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怎么干和干什么”的問題,包括強化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踐行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維護國家利益等。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共同體建設的歷史根基,民族平等是共同體建設的基石,民族團結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共同體建設的核心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共同體建設的基本路徑,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共同體建設的法治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國家的最高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第十二個“必須”回答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誰來領導”這一根本問題,是推動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總體來看,“十二個必須” 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新成就新經驗,回應了當前民族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
從理論機理和實踐機理來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工作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進一步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和發展脈絡來看,從針對民族地區的局部性民族工作策略,到被提升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方針,再到主線地位的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定位、理論意義不斷推進,黨中央對民族領域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形成了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實踐依據。從基本國情來看,我國民族地區在消除絕對貧困后,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還沒有根本改變。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必須把東中部地區和民族地區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互利共贏。從現實視角來看,我國民族工作領域還面臨巨大風險和挑戰,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謀劃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必須科學認識、全面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具有重大實踐意義。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就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將其深入落實到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要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營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社會氛圍。要充分挖掘各地各民族豐富文化資源,汲取積極因素,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內蒙古作為邊疆民族地區,要站位全局、強化擔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責任,自覺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上展現新作為,在保障國家生態、能源、糧食、產業和邊疆安全等方面講大局、擔重責、做實功,切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應有貢獻。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要逐步實現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不斷探索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精準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在憲法確立的關于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框架下,落實好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的具體原則,依法維護民族團結。
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要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持續肅清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流毒。要見微知著,增強憂患意識,提高戰略思維,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領域的各種風險隱患,切實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建設“四個特別”民族地區干部隊伍,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自治區各級黨委(黨組)要切實加強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對民族工作和民族問題要堅持從政治上看、從政治上辦,把民族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壓緊壓實政治責任,敢于堅持原則、勇于擔當負責,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基層基礎建設,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堅強有力保證。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黨校民族理論與政策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