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是東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生態防線、內蒙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板塊,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多元化的生態功能、多層次的生態格局,決定了通遼市的生態狀況不僅關系全市各族人民生存和發展,更關系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新征程上,我們將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吹響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沖鋒號,以實際行動讓山更青、水更綠,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為我們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恪守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的理念,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和細顆粒物濃度逐年向好,300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礦山綜合治理面積達到47.81平方公里,超時序進度推進科爾沁區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建成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607萬畝,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干涸20多年的西遼河干流連續4年實現“有水”目標。如今的通遼山更青、草更綠、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通遼市是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的指示要求,通遼市堅持“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生態治理戰略,按照南部3個旗為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核心戰區、北部2個旗市為生態保護修復戰區、中部3個旗縣區為農業節水生態鞏固提升戰區的“三大戰區”總體布局,系統實施千萬畝綜合治沙、千萬畝森林質量提升、千萬畝草原鞏固提升、千萬畝沙區耕地節水改造提升、千萬頭只舍飼半舍飼養殖“五個千萬”工程,力爭到2030年,實現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4%、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林草覆蓋率達到54.68%、沙區耕地節水改造提升實現100%,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定不移貫徹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好藍天保衛戰,強化燃煤污染綜合治理,加快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散煤清潔取暖改造,推進低空揚塵污染綜合防治,推動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打贏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管全覆蓋,實施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重點河流生態系統綜合治理,開展工業園區污水管網排查整治,提升水質量、改善水生態。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土壤生態環境風險源頭防控和治理修復,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膜回收,繼續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霍林河綠色低碳鋁產業園區、開魯玉米生物科技低碳智慧園區、奈曼綠色低碳鎳鐵產業園區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現產業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加快新能源市場化并網項目建設,吸引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落地,提高綠電就地消納能力。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持續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散改集”運輸模式。強化礦山開發綜合利用和生態修復監管,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固廢資源轉化力度,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建立健全生態安全法治體系、政策體系、協同治理體系和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生態安全監管能力,提升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通遼市人民政府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