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后旗蒙海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面積1000畝,計劃總投資1.37億元,現已建成137個單體大棚,計劃建設新型玻璃溫室和數字化智能蔬菜工廠2座、雙層智能化連棟育苗溫室25座和現代化農產品倉儲庫1處等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育苗380萬盤,滿足15萬畝露天蔬菜地種苗需求,每年還可研發10種以上新品種,可生產禮品西瓜、網紋蜜瓜、高辣度辣椒等優質瓜菜約1800噸,解決就業280余人,發展訂單種植2萬畝,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前些日子,全市設施農業冬季建設現場會暨蒙海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開工儀式舉行,標志著我市新一輪設施農業建設熱潮正式掀起。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今年以來,我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創新觀念、超前謀劃,積極探索、狠抓落實,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建成千畝以上設施農業園區11個,園區突出新技術、新設備、新機械配套應用,實現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設施農業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加快土地流轉
連日來,在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紅光勝利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推土機等大型機械聲隆隆作響,讓冬季的鄉村田野變得十分熱鬧。“中旗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面積15萬畝,截至目前,已完工5萬畝,剩余10萬畝正在建設中。項目建設中農田大破大立、重新規劃,建設后將更適合規模化經營和土地流轉。”烏拉特中旗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副主任華國雄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小田”變“大田”,土地化零為整,有力促進了土地流轉,為設施農業建設創造了條件。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建成的232.19萬畝高標準農田,地塊數由之前的46.34萬塊變為16.17萬塊,減少30.17萬塊,大部分農戶平均田塊數量由之前的10塊~14塊變成現在的1塊~3塊,全市累計建成“一村一田”示范區20個,更多的“細碎田”變為“整裝田”,我市土地流轉、設施農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為推動我市農牧業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化發展方式轉變,我市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愿、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基礎上,運用法律保護和政策引導等手段,推動土地有序流轉。我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77.18萬畝,流轉土地農戶數144463戶,流轉方式以出租為主,面積476.99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99.96%,入股面積1882畝。
目前,我市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的主體主要是農牧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農戶。據統計,在農戶之間互相流轉的,流轉面積274.59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7.55%;流轉入家庭農牧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流轉面積17.75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72%;流轉入合作社,進行規模經營的,流轉面積62.33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13.07%;流轉入企業,建立標準化原料和飼草料基地的,流轉面積112.21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23.52%。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不僅使土地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還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高了農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作業水平,而且加大了技術推廣力度,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益。
建好高標準農田
初冬時節,走進杭錦后旗譽誠育苗公司種植示范基地,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內遮陽網、滴灌等設施齊全,小吊瓜都成熟了,工人們忙著采摘、裝車,一派忙碌景象。今年,杭錦后旗建成設施農業園3400畝,累計建成高效設施農業園區35個、1.74萬畝,通過轉變種植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近期,總投資5300萬元和5000萬元的兩個設施農業項目分別在頭道橋鎮和陜壩鎮簽約落戶。據了解,這兩個設施農業建設項目采取“政府+企業”模式,在每個鎮規劃建設一個2000畝的高標準設施農業園區,新增設施農業1.5萬畝以上,利用減肥、節水、綠色防控等“四控”技術手段,保證產品質量,設施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同時,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使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傳統農業收入增速。
近年來,杭錦后旗結合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按照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的要求,通過示范園區引路,合作社帶動,設施農業發展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龍頭示范帶動、產業化發展”的發展格局。設施農業還增加了農民務工收入。目前,杭錦后旗有4000多人長期從事設施農業生產,成為新型的產業工人,人均年增收4.8萬元。
調整種植結構
近日,走進烏拉特前旗先鋒鎮先鋒村地標產業園,設施大棚內的辣椒、豆角等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們搶抓時節采摘、銷售。“我們通過鎮黨委、政府牽頭,改變種植結構,帶動村民積極建大棚發展設施農業,春茬種瓜,秋茬種菜,現在還在銷售,村民可以說是每天都在往兜里裝錢。”先鋒鎮先鋒村黨支部書記吳先鎖說。
村民要致富,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好產業。今年以來,先鋒鎮把發展設施農業、調整種植結構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支部引領、黨員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集中連片打造千畝塑料大棚種植基地,按照頭茬種植白梨脆,二茬種植架豆、尖椒、西紅柿等蔬菜的模式,實現一年兩茬種植,每畝純收入達到1.5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
這些僅是我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我市探索出以實用型塑料大棚為主、新型日光溫室為輔的設施農業建設模式,主動對接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內蒙古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設施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設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經過多年試驗示范,總結形成了設施農業土壤保育及產量品質提升、塑料大棚促早延后一年兩茬高效、薄皮甜瓜大棚多層覆蓋保溫增溫促早延后等一批適宜本地設施生產的栽培技術,示范帶動全市設施種植提檔升級。此外,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萬畝設施農業現代科技示范基地也已基本建成,基地突出新技術、新設備、新機械應用,探索推廣一批國內外領先設施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自動化調控等設備,提高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實現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據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蔬菜科副科長馬博介紹,我市2023年新建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05萬畝,是發展設施農業以來面積增加最多的一年。目前全市設施農業累計建設面積24.37萬畝,其中塑料大棚18.17萬畝,日光溫室6.2萬畝。下一步,我市將從推進設施農業新建改造、抓好標準化設施農業園區建設、加強科技培訓服務創新等方面入手,持續推進設施農業發展,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