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繞村而行,時有觀光車經過,幾座小亭子點綴四周,碎瓦礫鋪設的小路蜿蜒其上,冬日的暖陽輕輕地照耀在兩旁的景觀樹上。75歲的唐利天家住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見證著這里的變化。“我們村以前一到春天揚沙滿天飛。現在道路平坦、村莊整潔、綠樹掩映著屋舍,伸手就可以摘到杏。”唐利天感慨,這兩年村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前一年四季不見綠的小村莊,現在是夏采摘、秋收獲、冬康養,眼前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
民主村的變化得益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臨河區結合實際學深用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推進“十百千”工程抓示范、出亮點,按照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農民主體、由表及里原則,持續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目前,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8萬畝,新增流轉土地14.59萬畝,糧食種植面積112.84萬畝,建成全市最大的小麥集中連片種植基地。探索農文旅深度融合,挖掘河套地區的歷史人文、餐飲美食、農畜產品等特色資源,建設“河套民俗文化印象體驗地”和“河套糧倉”。
“幫我看看這些積分能兌換哪些商品?”在狼山農場三分場“積分超市”里,老黨員崔福淵笑著說:“我經常參加村里的人居環境整治活動,攢了不少積分,今天過來用積分兌換點自己需要的東西。”
臨河區通過開展文明村鎮、干凈人家、美麗庭院等活動,引導農民養成健康文明習慣,自覺抵制陳規陋習。臨河區151個行政村和21個農場分場全部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立以村規民約、門前三包、契約化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治理模式,通過設立黨員積分超市、垃圾分類兌換超市、鄉村道德銀行,落實路長制等方式,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以前村里臟亂差,柴草亂堆,污水橫流。推行‘五人小組’工作法后,村里大變樣。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我們都要收集村民意見建議,討論后形成方案,通過公示由村民決議,真正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干、大家來監督。”民主村八組“五人小組”召集人唐興天說。
臨河區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創造性繼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行“五人小組”工作法,通過“三輪議事(村民提議、“五人小組”聯議、全組村民決議)、兩級審定(村“兩委”會審、鄉鎮黨委終審)、全程公開(決議、執行、監督結果全程公開)”運行程序,形成簡單靈活、務實管用的村民小組治理模式,讓廣大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組織者、參與者、受益者。
臨河區全面發動、全域動員、持續發力已成為工作常態,一樁樁實事辦實,一張張笑臉綻放,一幅幅村凈、景美、業興、人和的鄉村新畫卷正在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