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2月13日電 特寫:“朋友圈”里“過大年”
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看大戲、忙健身、堅守崗位……傳統與現代交織、休閑與奮進相融,在微信朋友圈日益普及的當下,記者從中管窺到多姿多彩的新年風尚。
看大戲、拜大年 傳統“年味”濃
大年初二,一場新春文藝巡演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萬盈鎮顧灶村黨群服務中心舉行,吸引了許多村民觀看,鑼鼓聲、掌聲、歡笑聲不斷。據大豐區文廣旅局發布的信息,2024年春節期間,全區各鄉鎮陸續開展了民俗文藝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形式多樣的慶新春活動。
“新春戲曲嘉年華”“文化惠民生 戲曲進萬家”……春節期間,“新年看大戲”在朋友圈里刷屏了。不少微友拍下精彩的演出視頻,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氛圍。
南京市浦口區在非遺館舉辦了龍年新春文化展,展示了100余幅龍年主題作品。這些作品有版畫、國畫、兒童畫、葫蘆畫、面塑等各種形式。沉浸式的非遺體驗吸引了許多市民帶著孩子來體驗。一位微友發朋友圈說:“現在過年真熱鬧,兒時的感覺又回來了。”
拜年也是春節期間的傳統文化習俗。一位微友在春節期間跟隨母親給一位103歲的長輩拜年。“耳聰目明,思維清晰,看上去比百歲大壽時還精神。臨走時還記得叫兒子給我拿紅包。”這位微友寫道,“年味,不僅是鞭炮、煙花,更重要的還是‘人情’。”
記者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少微友返鄉過年,隨著鄉村民俗文化的振興,不少優秀的傳統習俗被傳承、發揚。
健身觀影、放空 新年“新風尚”
大年初一,跑步14公里;初二,跑步13.14公里。在朋友圈里,一位“健身達人”以跑步慶祝新年。“年少時覺得故鄉很大,怕遲滯我追逐夢想的腳步;中年時覺得故鄉很小,怕藏不下我的記憶。”這位微友用詩般的語言表達對家鄉的情感,“黃昏鄉村小跑,陪父母圍爐煮茶,閑書為伴。”
知名演員賈玲的賀歲電影《熱辣滾燙》激發起不少微友的健身熱情。一位微友發朋友圈說:“賈玲200多斤時候我120,賈玲112斤了,我還是120,這怎么能行?”大年夜她健身消耗719大卡,大年初一1066大卡,“2024加油!”
春節期間的賀歲電影在朋友圈也刷屏了。不少微友選擇在電影院觀看電影。一名微友被一部電影的臺詞所打動,“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他對這部電影展現出的“情、理、法沖突時的壓抑感”也贊美有加。
在忙碌了一年之后,還有不少微友選擇了在春節期間“放空”。“好多年沒有這樣,春節在家鄉安安靜靜呆著,輕松自在。”一位家在安徽涇縣的微友寫道,“故鄉確是奇妙的所在,它不喧囂不世故也不變遷,就在你疲憊的時候歡迎你回來。”
和家人在小廣場上放煙花、在老城區的小巷漫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身心愉悅的放松方式,成為新年“新風尚”。
堅守崗位 蓄積力量“龍年龘龘”
春節是休閑的假期,但記者通過朋友圈看到,還有不少人堅守在崗位上。一位微友轉發了南京警方的微信公號信息,《藏藍“警”色,守護金陵夜空的燦爛》。“今年春節,南京在非禁放區設立了20處煙花集中燃放點。”微信公號寫道,“在漫天煙火中,現場值守的民警輔警堅守崗位,用藏藍的身影和閃爍的警燈,為群眾構筑起一道最堅實的‘安全墻’。”
同樣堅守崗位的還有消防人員。一位微友轉發的一篇新聞講述的是連云港市消防員守護音樂煙火晚會的故事,“在當晚執勤過程中,消防救援人員共協助6輛私家車成功從泥地脫困。”
記者朋友圈里有一位從事水產行業的微友。大年初二晚,他發了一條朋友圈:“小伙伴們大年初一就開始忙碌,沒有時間玩,也沒有時間走親訪友,只為了大家在春節期間吃上好的螃蟹。”
“新的一年,祝愿您,嘴角是笑意盎然,心上是凜冬散盡,眼里是星河長明。”朋友圈里滿滿的祝福,告別兔年,迎來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