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建設國家農高區為引領,以耕地質量提升促進糧食穩產高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打出機制創新“組合拳”
如今,走進巴彥淖爾鄉村,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生態美的田園新貌隨處可見,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效益好的糧食豐收景象變成現實。
這是我市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
近年來,我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實施,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主抓,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30年十年發展規劃、484萬畝鹽堿化耕地“改鹽增草興牧”示范工程規劃,制定出臺項目管理、竣工驗收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機制。通過旬調度、月通報,逐級壓實責任,形成工作閉環,構建起目標清晰、責任明確、工作緊湊、推進有力的工作體系和責任體系。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題,動員全市上下從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產量、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創建優勢特色品牌等全鏈條全流程用勁發力,通過大抓招商、大抓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牧業強市。
堅持大破大立,集中連片。針對河套灌區耕地碎片化、鹽堿化、地力等級低的實際,創新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設水利工程、統一營造防護林;將耕地重新分配),大力推行“一戶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驗收后明確運行管護主體,建管并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支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為促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我市推進農村牧區土地健康有序流轉改革創新實踐案例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堅持機制創新,提高效益。市政府每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5000萬元,對當年項目建設成效好、建設質量高、建后管護到位的旗縣區給予獎勵補助,充分調動縣鄉兩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市級統籌、旗縣區和市直部門分工負責工作機制,農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嘎查村支書、蘇木鎮長、農牧部門負責人、旗縣區政府“六方”簽字選址立項,民主推進規劃設計。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面對面宣傳政策、一對一指導服務,組織農民外出觀摩、示范帶動,引導群眾算清“投入和產出賬”“當前和長遠賬”,做到“5同意”(同意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調整、同意出工和植樹、同意社會矛盾自行解決、同意率達到85%以上)。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有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強化激勵考核,村民代表全程參與監督,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
讓種田更有科技范兒
在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先進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和數字化系統讓農業生產不僅高質而且高效。
園區按照“企業+基地+科研院校+社會化服務”模式運行,共包括12個片區,采用北斗導航無人農機播種、智慧灌溉、無人機植保等技術,推進田間精準種植管理。在推動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畝均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10%,較對照區增產15%以上。
昔日的鹽堿沙荒地,今日已變身為“新糧倉”!
我市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一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為農高區戰略顧問,共建河套灌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應用推廣中心、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地力提升、鹽堿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開展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行引黃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推廣土專家自主研發的便攜式滴灌設備,建成7個節水示范園區、總面積20萬畝。柔性引進院士專家團隊,研究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10余項,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鹽堿地改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榮登“中國三農創新榜”。成功舉辦第一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中國農大巴彥淖爾研究院在我市掛牌成立。此外,內蒙古成為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省區,將在我市實施整灌域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60萬畝。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澆水用滴灌,施肥有水肥一體化設備,遮陽網、保溫簾都是全自動的,瓜熟了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就會有客商來收貨。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我們農民發展智慧農業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說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處,杭錦后旗團結鎮民治橋村村民詹春霞由衷感嘆。
“這田光看著就讓人覺得舒心,莊稼種在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里,產量肯定低不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后,臨河區干召廟鎮迎豐村村民尚奮平樂呵呵地說,“如今地塊相連,大型農機可以敞開奔走,種地輕松多了?!?/p>
……
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效應日益明顯,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意愿日趨強烈,在全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具備整區域推開的條件。
2023年,河套灌區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名單。
今年,我市搶抓國家新一輪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驗示范項目機遇,統籌抓好規劃編制、立項申報、協調爭取等工作,整區域推進國家試點項目,計劃用3~5年時間,實施農田基礎建設、土壤地力提升、深度節水控水、綠色農田建設、農田信息化建設、長效管護利用六大類19項工程,把全市1089.5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筑牢“河套糧倉”堅實根基。
2023年10月,我市召開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競爭答辯會,首次引入競爭機制,旨在選拔建設積極性高、能有效組織社會資本、工作措施有力、農民參與程度高和示范創新好的旗縣區,開展整渠系、整鎮、整村建設,為國家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蹚路子、作示范。
如今,我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021.19萬畝,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漬降、土肥沃”,畝均節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35%,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轉收入每畝提高500元以上,畝均節約成本90多元,農戶由過去的10~15塊地變成1~2塊地,機械化、規?;?、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帶動全市農牧業發展基礎持續鞏固、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展望未來,沃野新景象;煥發活力,鄉村競生輝。我市將聚焦聚力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以科技“突圍”工程為抓手,以國家農高區建設為引領,打造現代節水高產農業示范區,牢牢守住耕地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