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走進河套學院藝術系的教學樓,優美的歌聲就充斥耳畔,在河套音樂賞析課的課堂上,藝術系2021級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正在老師藺永新的帶領下,齊聲唱著根據《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改編而成的歌曲。經過二次創作的歌詞,內容貼合巴彥淖爾實際,唱出了新時代巴彥淖爾人對家鄉的熱愛。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邊塞文化在這里交融發展、傳承積淀,是中華民族融合與發展的典型代表。河套學院在2018年開設了河套音樂賞析課程,目的就是通過講授爬山調、二人臺、烏拉特民歌、杭哈民歌、漫瀚調5種音樂的發展歷史、藝術特點,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河套地區的歷史沿革和音樂特色。”藺永新告訴記者,學生們的日常作業就是在傳統曲調的基礎上重新填詞,從而賦予這些音樂新的生命力。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近年來,河套學院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把河套文化建設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項重要工作,依托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播創新研究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非遺文化研究中心等平臺,圍繞黃河文化要素多元性挖掘和整理、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傳承和保護、文化資源的多領域傳播和推廣、文化研究的多角度服務和培養四大任務,逐步形成了教學、科研、實踐融為一體的黃河文化傳承體系,完善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多元統一的河套文化研究體系,引導師生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