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的皮影戲,一直留在記憶中,覺得是那么神奇而美妙,那些小皮人總是令人遐想,更讓人回味無窮。
那時農村還沒有電視,看一場黑白電影常要跑五六里甚至十幾里路去別的村看。皮影戲作為那時的娛樂活動之一,人們也特別愛看。
家鄉人把皮影戲叫“牛皮燈影子”。那時我們一幫小孩最高興的事,就是看牛皮燈影子。記得那年秋天,幾個叔爹為了慶祝大豐收,請來了附近縣城的皮影戲班,在我們田家灣演出。那天,大人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翹首期盼著皮影戲早點兒開演。
夕陽西下,一片紅彤彤的晚霞浮在六盤山頂,如一面璀璨的大鏡子,映照著炊煙裊裊的村莊,村子里來了許多看皮影戲的人,很是熱鬧。小爹家的場面上,早早地掛起了一大塊白布,聽老人們說,那塊布是經過魚油打磨才變得筆挺透氣,而且透光性強。看到掛起的屏幕,一群孩子和老人們拿著小板凳,搶占起有利于觀看的“風水寶地”。他們一排排地擺放好小凳子,孩子們便在場邊上追逐打鬧,玩得不亦樂乎。
夜色漸濃,一彎細小的月牙兒掛在樹梢,朦朧的月光照著孩子們的笑臉,照著山清水秀的村莊,把歡樂的光輝灑滿吵鬧的場面。這時,兩位老藝人各自挑著兩個不大的木箱子搖搖晃晃地走向屏幕,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有的坐回到自己的小凳子上等待開演,有的湊近木箱子,看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皮人。那些小皮人,高的有五十多厘米,低的有十多厘米,它們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是用精心選取的驢皮或牛皮雕刻成各種人物造型,然后再經過縫綴、涂漆、繪畫、染色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小皮人形態各異,女性發飾和服飾上多畫鮮艷的花、草、云、鳳等紋樣,男性服飾則畫龍、虎、水、云等紋樣。這些漂亮俊美的小皮人,工藝精湛、花花綠綠、惟妙惟肖,看著就讓人喜愛。
兩位慈祥而神采奕奕的老藝人,熟練地整理好鑼鼓、管弦、二胡、小皮人等,然后在屏幕后面放一個長形的木桌,掛在屏幕后的燈泡,把那塊白布照得亮晃晃的。此時,人們伸長了脖子,耐心地等待小皮人上場。表演開始,皮影緊貼著屏幕活動,這時小皮人五彩繽紛的色彩就會映照在屏幕正面。藝人一邊操縱皮影,一邊唱著秦腔,還有二胡、管弦、鑼鼓等伴奏。皮影人物表演逼真、生趣盎然、聲情并茂,就像真人在舞臺上演唱,把那些懂戲的老人們帶入戲中,有的老人看著戲中的悲苦情節,竟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抹淚。美妙的唱曲回響在小山村里,清脆而綿長。
我們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演的啥,也聽不懂唱的啥,只是覺得那些小皮人能說會唱,很有趣也很好玩,但看一會兒也就按捺不住貪玩的性子了,有的交頭接耳地小聲瞎議論戲,有的跑到一邊去玩兒。我聽不懂唱詞,自然也不喜歡一直安靜地坐在那里看戲,常會繞到屏幕后看老藝人如何操縱小皮人。小皮人的四肢和頭部,都是分開雕成的,然后再用線連綴而成,就像人的關節一樣可以活動自如。每個皮影身上,都要用五根小竹棍連接主要關節進行操縱,一個藝人通常兩手各拿五根竹棍,他們的手指靈活,表演時不停地移動小竹棍讓皮人做著各種動作。演武戲時,小皮人拿刺刀相互拼殺,或翻筋斗,或舞刀弄劍,剛毅威武。演文戲時,小皮人或是對唱,或是斗嘴,或是吟詩。老藝人的表演讓觀眾眼花繚亂,驚嘆不已。老藝人不僅手上技藝絕妙高超,說唱配音也是抑揚頓挫,引人入勝。他們腳下還要踩動樂器,一段戲,生、旦、凈、丑等各種人物角色,兩個藝人就可以配合默契地演完,他們絕妙的技藝真的很令人嘆服。
夜漸漸深了,人們還沉浸在皮影戲中,直到結束,人們還未盡興,相互議論著皮影戲的精彩,依依不舍地回家。
皮影戲是純樸的民間藝術,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生動逼真。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我們的祖祖輩輩,也伴隨著我的童年,度過了許多歡樂而美好的時光。真的很懷念兒時的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