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時光里,無數企業在改革的浪潮中起落沉浮,他們曾經站在群山之巔,一覽眾山小;曾經歷改革的陣痛,在敗局中尋找破局之法;曾身陷囹圄,在不甘中重振旗鼓卷土重來……他們用經驗與教訓、成功與失敗,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暈染出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一個個值得一探究竟的經典案例。他們是改革開放道路上的先驅,他們以過人的勇氣與膽識,在商海里披波斬浪,成就改革開放的輝煌。
歷時一個多月,第三次讀完《大江東去》一書,依舊感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國有企業、村集體企業、個體工商戶,三種不同“身份”的企業在同一政策框架下,演繹著不同的發展走向。國有企業曾是人人向往的“鐵飯碗”,卻在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中內耗不斷,權與利的長期拉鋸,“鐵飯碗”的躺平心態,致使企業雖然享受著國家政策的傾斜,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改革的機會。當社會經濟駛入快速發展的車道時,國企卻面臨著不得不被改組或被兼并的現狀。當國企失去蔭庇,重新走入市場時,已失去往昔“老大哥”耀眼的光環,只能在弱肉強食的市場中重新學習生存之道。
反觀村集體企業,因為背負著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的艱巨使命,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依靠自身地理、土地等優勢,依靠當地政府給予的貸款等政策扶持,四處出擊,覓尋商機,硬是在一片荊棘中趟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新路子。而在發展過程中,集體企業也清醒地看到市場在逐漸開放后帶來的產業沖擊。原本小規模低成本的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中開始失去一席之地。改革,成為村企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單打獨斗各自為陣,到規模性的產業集群,村集體企業的奇招,讓即將失去的市場再次回歸。然而,面對改革帶來的一次次沖擊,沒有拳頭產品傍身的村企,想要突圍也是困難重重。
改革開放之初,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個體工商戶們因為信譽不良問題,導致許多人對他們敬而遠之,也是因為這樣敏感而又尷尬的身份,使他們不僅無法享受國家部分政策的紅利,就連貸款也只能是靠向親戚朋友們籌借。對于個體戶而言,要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可謂是困難重重。然而,夾縫里求生的困境,并未嚇退他們,頑強且執拗的精神氣質,淬煉出個體戶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過人能力,突出的市場敏銳性,讓他們能夠緊緊抓住每一次機會,從而由小做大、由弱做強。隨著改革的深入,各項政策陸續出臺,個體戶也終于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大江東去》,將改革開放的恢宏與磅礴躍然紙間。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每一步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在一遍遍的閱讀中,我也深切感受著從城市到農村、從官員到普通百姓在改革的推動下,從心理到行動的變化,從城鄉面貌到社會經濟水平的變化。改革的春風,一夕之間席卷大江南北,惠及萬戶千家。
今天,當我敲擊著鍵盤,字斟句酌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時;當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實惠與便捷時,又怎能不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那些摸著石頭過河的先驅們從心底生出萬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