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說,其實在工地上,為了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大家都和他一樣揮汗如雨,為改造山河拼命大干。不管是年老的還是年少的,都是一樣地脫皮掉肉,大干苦干。總排干施工是一場全民大會戰(zhàn),工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在經(jīng)歷著一場考驗。
王長命與郝金蓮婚前同戰(zhàn)總排干
2015年夏季,筆者赴前旗新安鎮(zhèn)采訪了慶華村黨支部書記王長命。
1975年參加總排干時,王長命是原樹林子公社的一名高一學生。王長命介紹說,當時接到通知,所有學校全部放假,全民奮戰(zhàn)總排干。他十九歲,剛開始擔土時體力不行,被安排到兒童學生組搬凍塊。
由于總排干坡高,他們挖了梯形臺階用“三接擔”的方式挖土。施工中,上土的人和第三接擔的人最苦重,隊長根據(jù)體力大小分組編排人員,王長命被安排在第二接擔上,算最苦輕的一頭。上土的人不停地上土,第三接擔的人因為要上坡,再加上每次清理籮頭里的黏泥比較費勁,所以體力消耗大。
工人們住在一個大車筒子里,里面鋪著一尺多厚的麥柴,人們五十多天不敢脫衣服。那時家里給縫制的是對襟夾襖,一身棉襖、棉褲,外帶一件白茬子皮衣。由于五十天不脫衣服,隨便撩起衣服袖子就能逮住虱子,施工時,人們把衣服放在外面凍虱子是常有的事。
早晨起來,人們吃點稀飯饅頭便上了工地,上午十點左右,四個大師傅送去開水,一人再發(fā)一個大烙餅,稱貼晌;干到中午十二點鐘吃午飯,剛開始時回去吃,后來大決戰(zhàn)了,午飯便送到了工地;下午三點左右再吃一些干糧;晚上八點鐘回去吃晚飯。工人們勞動強度大,全靠吃飯補充能量。
王長命說,那時的隊干部都帶頭干,以身作則,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開會,研究布置第二天的施工安排、工人的伙食、工具、炸藥等事情。隊干部早上起來叫工人起床是件很費勁的事,因為超強度的勞動,工人們都很累。隊干部收工回去的時候還得趕牛車、毛驢車,所以回得最晚,晚上還要檢查工人的住宿情況,檢查工人有無生病的。當年的慶華大隊黨支部書記羅金榮,每天早上都是那樣辛苦地叫工人起床出工,每天晚上回來再布置第二天的施工任務(wù),其辛苦程度超出了一般工人。
再就是隊里的飼養(yǎng)員比較辛苦,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晚上還要起來兩次給牲畜添加草料。因為牛、毛驢等白天拉車,全靠晚上吃草料。
慶華八隊的政治隊長孫樹林,當年三十多歲,把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扔在家里,一個人上了工地,并在工地上火線入黨。
慶華七隊提前完工后,又幫助施工落后的烏拉特中旗二驢灣工地施工半個月,工人們坐著敞篷車每天去中旗工地支援。
王長命的妻子郝金蓮也介紹了施工情況。她是慶華六隊社員,在總排干施工時僅有十五歲。
郝金蓮平時在隊里干活兒就踏實,就怕落后,從小沒有上學,十二歲就和社員一起割麥子,干農(nóng)活兒。當時,郝金蓮與隊里十一個姐妹一同上了工地,她是最小的,最大的十八歲。她由于年齡小,擔不動土,就上土,搬小的凍塊。俗話說:不怕慢,單怕站。郝金蓮說,別看她當時歲數(shù)小,可干活兒從不停歇,別人休息,她不休息,就想爭先。她和同村當時十八歲的陳丑女經(jīng)常搭伙干活兒,從來都不服輸。
工地竣工,生產(chǎn)隊評選勞模,郝金蓮由于在施工工人里是年齡最小的,且又是女工人,干活兒踏實,被隊里評為勞模,獎勵了一個搪瓷缸子。
總排干竣工后,王長命和郝金蓮經(jīng)人介紹,喜結(jié)連理。挖總排干時,兩人并不認識,只是互相知道,因為是一個大隊的。
郝金蓮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并使用著獎品,時不時地在丈夫王長命面前炫耀一番,敘述著她挖總排干的有趣故事。
通過王長命與郝金蓮夫婦的講述,總排干施工轟轟烈烈的場景呈現(xiàn)在筆者眼前。
冀煥瑞在工地上火線入黨
筆者在前旗新安鎮(zhèn)慶華村六社采訪了冀煥瑞。2015年時,冀老七十七歲。二十三歲時,他從河北宜化到包鋼技校上學,后來來到樹林子公社落戶。
1975年施工時,冀煥瑞每天總是比其他工人多干半個小時。早上最早起來,督促隊長雷二虎早點把工人們叫起來出工。工人收工后,冀煥瑞再去收拾牛、驢車。
冀煥瑞在施工中總會早早去看管撬棍等工具。擔土時,他總是把籮頭裝得滿滿的,干的活兒總是比別人多。他的心里總是想著快點起床,快點擔土,快點多干,快點完成任務(wù)。他在工地上的突出表現(xiàn)被樹林子公社書記劉開明發(fā)現(xiàn)了,劉開明詢問了冀煥瑞的情況,公社指揮部當即決定同意讓冀煥瑞火線入黨!
總排干完工后,公社為冀煥瑞、劉二根、白來喜、孫淑珍等七位火線入黨的同志舉行了入黨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