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沿著歷史的長河,用生花妙筆,帶我們走進時光深處的河套,回訪了一個時代的河套和一個時代的河套人。
1
紀實文學《大地的脈動——河套治水回望》牛麗萍、楊桂林/著 遠方出版社
《大地的脈動——河套治水回望》是牛麗萍、楊桂林合著的生態紀實文學,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大地的脈動——河套治水回望》回溯河套水利開發的前世今生和那些難忘的歲月。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河套人民戰嚴寒斗風雪的冬景,黃沙彌漫中疏渠清淤的春景,戰酷暑、搶澆水的夏景以及糧入倉、淌秋水的秋景,藝術地再現了一個時代河套人的精神風貌。
2
《河套灌區 千年基業》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河套灌區 千年基業》一書,旨在從灌區地理區位、發展歷程、物產資源、生態建設、民族交融等不同視角,講述河套灌區的前世今生,讓更多人了解河套灌區千年厚重歷史和重要地位。
《河套灌區 千年基業》是以河套灌區開發建設知識為主題的圖書,全書包括古老灌區從歷史中走來、“開渠大王”王同春、百年楊家河、興建三盛公水利樞紐、開挖二黃河、李貴與總排干、烏梁素海綜合保護治理、河套灌區現代化建設、“塞外糧倉”的前世今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基地10個章節,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河套灌區的發展過程和河套兒女建設水利的奮斗歷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科普性,是一部有時代價值、文化價值、生態文明價值的圖書,對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推廣河套灌區、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奮斗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3
紀實文學《北假故事》張志國/著 遠方出版社
《北假故事》是張志國于2000年至2019年間走訪河套地區大量普通民眾,完成的一部關于河套百年變遷的口述史。
《北假故事》包括四部分:“村史講述”記錄了15個坐落于河套東西南北各地行政村的村史,直觀逼真地書寫河套農村的百年變遷;“采訪紀行”是深入河套城鄉走訪調查的記錄,分別對農區自然村落、海灣漁村、重大歷史事件遺跡、工廠企業等進行走訪記錄,以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追述歷史;“三老紀實”著眼于人生軌跡的追述及思考,分別對農牧區醫務人員、村干部、具有特殊經歷的老人、影響深遠的勞動模范、老教師、英雄傳奇人物等采訪記述;“四義堂紀事”則是集中對一個村的村民進行采訪,以一個百年老村的形成、發展、變化為窗口,反映河套農村的成長發展歷程。這四部分內容共同反映了河套及周邊地區的山川地理、歷史文化和社會面貌。
4
紀實文學《一千里水路云和月》陳慧明/著 遠方出版社
長篇紀實文學《一千里水路云和月》以深情豪邁的筆墨,再現了上世紀河套人民歷盡千辛萬苦、齊心協力開挖總排干的那段崢嶸歲月。
作者陳慧明12歲從渤海灣來到幾字彎,憑著黃河有了兩個故鄉。作者在第二故鄉,有感于河套人民酷暑中揮汗成雨、嚴寒中揮汗成冰,挖通了“一進一退”長達一千里的水路,令黃河號子鏗鏘激越,令北緯四十度拔地而起。作者奔走七個旗縣區,走訪當年的親歷者,寫出了《一千里水路云和月》,謳歌了英雄的勞動人民,贊揚了他們可歌可泣的精神。
5
歷史散文集《走進磴口》陳志國/著 遠方出版社
歷史散文集《走進磴口》立足于河套文化的深厚背景,是一部具有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和創造之美的作品。
《走進磴口》是陳志國專為“百湖之鄉魅力磴口”而編著,囊括地理地形、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間傳說、名勝古跡、物產美食、詩詞歌賦,集可讀性、知識性、觀賞性于一體,是對磴口做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詮釋。
6
長篇小說《故園舊夢》 高莉芹/著 遠方出版社
《故園舊夢》是高莉芹以20世紀30年代后期走西口落腳后套的農民生活為創作背景,以地廣人稀的河套平原為創作中心,以人物從農村到城市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河套的民俗文化為創作基礎,完成的一部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
《故園舊夢》通過橫跨半個多世紀的現實生活,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發展變遷,再現了河套縱橫交錯的歷史背景。小說通過喬三保一家人從陜西走西口進入河套平原,歷經滄桑的經歷,表現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小說通過喬三保這一人物形象,表現農民淳厚、樸實、任勞任怨的優秀品質。作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凸顯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這一主題。
7
長篇小說《山河如初見》李平/著 團結出版社
長篇小說《山河如初見》是李平在經歷一段志書編修工作后完成的一部低回婉轉的五原戰役別傳。
《山河如初見》中梁潮生和賈春江,一個是流浪漢,一個是官員之子。他們在黃河邊相遇,因容貌酷似,命運互換。若干年后,梁潮生身負雙重使命潛伏紅山鎮,化身黃一飛鎮長為上級測查通敵電波。當陰謀層層揭曉,間諜高手賈春江浮出水面。所謂一重山水一場夢,在幾年后的五原戰役中,兩人因出類拔萃被上級委以重任。經過血和火的雙重洗禮,他們終于找回自我,成長為堅強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