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今年,我市將錨定“再造一個河套”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更高標準推動農業強市建設取得新成效。
細化目標任務 完善工作舉措
全力以赴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今年,我市將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聚焦聚力辦好兩件大事,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市工作主線,全力推進以糧食安全為重心的農業生產和以鄉村發展建設治理為重點的鄉村振興工作。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找準鄉村振興的抓手抓法,進一步明確干什么、怎么干,一件接著一件抓,一年接著一年干。
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夯實旗縣區黨委、政府抓糧義務和責任,確保2024年糧食面積不少于553萬畝;用足用好農業補貼,構建補貼、信貸、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多得利。從講政治的高度扛牢防止規模性返貧硬責任,抓好防返貧監測幫扶,開展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行動,努力爭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項目,改善安置點生產生活條件,依托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深度參與教育醫療等領域協作。
統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今年,新改建設施農業面積5.5萬畝,建設一批以設施畜牧業為主導的產業園、產業集群和產業強鎮。實施好農村牧區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135”行動,推動人居環境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結合落實溫暖工程,深入實施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亮化等工程,推動水電路訊等向村覆蓋、向戶延伸;持續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
抓實生態農牧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增效和農民增收。集聚各方力量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加快建設免疫無疫區,年內爭取核心區1~2個蘇木實現免疫無疫。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鹽堿地綜合利用、高效節水和面源污染防治結合起來一體推進,細化完善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方案,打造全國樣板試點。工程、農藝、管理節水同步發力,加快推進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等項目建設,大力推廣滴灌技術和節水作物,新增高效節水面積100萬畝以上。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推動65%以上的農牧戶與農牧業產業化企業建立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增加農牧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
立足自身優勢 找準工作突破口
錨定“再造一個河套”目標接續奮斗
實現“再造一個河套”目標,對于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為重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造一個河套”,主要是綜合產能上的“再造”,我市將從十方面著手,力爭農牧業全產業鏈產值由2023年的980.5億元提高到2030年的2000億元。
夯實耕地基礎。在保護耕地中既保數量、又提質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力爭到2027年,全市1089.5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灌區內永久基本農田一半以上配套水肥一體化。
用好水資源命脈。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做好水文章,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緊扣制約節水增效的體制機制弊端,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守護好河套灌區千年基業。
振興種業芯片。下好生物育種“先手棋”,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力爭到2030年小麥、玉米、向日葵主栽作物原種良種自給能力分別達到80%、70%、60%以上。
強化科技引領。遠近結合抓好科技“突圍”工程,扎實推進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三年行動,組織實施一批科研技術攻關項目,牽住單產提升工程“牛鼻子”,千方百計提高單產,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抓好農業機械化和服務社會化,加大高端、智能、節能型作業機械推廣力度,扶持小農、改造小農、帶動小農,將社會化服務向產前、產后延伸拓展。
強化設施農牧業支撐。全市統一謀劃、各地分類推進、建改同步發力,一手抓老舊設施改造,一手抓現代設施新建,不斷擴大設施規模、推進迭代升級,形成高中低端設施互為補充、錯位發展的格局。
強化龍頭企業引擎。扶持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小升規、規做大、大變強、強上市,扶大扶強一批本土“農字號”龍頭企業,加大以商招商、精準招商、合作招商力度,積極對接國內500強、農企500強,努力形成若干個百億級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集群。
鍛造精深加工硬核。發揮小麥、玉米、向日葵、辣椒、肉羊、肉牛、奶業、羊絨等諸多優勢產業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產業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產品轉變。
擦亮品牌“金字招牌”。加快建設以“天賦河套”為引領的農畜產品品牌體系,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市場引領力和整合帶動力。
守好綠色產地根本。下大力氣解決面源污染問題,力爭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鞏固以免疫無疫區為核心,無疫小區、凈化場為依托的“三位一體”區域化防控體系,保護好“中國羊都”金字招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爭創國家級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
抓好人才引育關鍵。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動,更好掌握創新的主動、發展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