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有一名“80后”女博士叫趙娜。30多歲的她現在是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土壤改良與肥料高效利用。每天,她穿梭在田間地頭,結合農時農事和技術需求,實時指導農民田間管理,解決種植技術難題。
“現在主要做好小麥生長期的管理,馬上就要開始第一次追肥,追肥要科學合理,保持營養均衡。”4月28日,趙娜來到臨河干召廟鎮民主村,為種植戶講解小麥生長期管理的注意事項。
現在正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期,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最終的產量。每天一上班,趙娜和同事就會奔波在各鄉鎮的田間地頭查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為種植戶解決難題。
趙娜(左)指導農民種植農作物
“從我們播種開始,趙娜就到地里來給我們講解種植方法和管理模式,比如說澆水,滴灌如何使用、滴灌肥料的配比、生長期的管理,解決了我們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民主村種植戶劉明說。
“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十幾年,我只有站在地里的時候心里才是最踏實的,只有站在田間地頭,我才能知道農民想什么,農業需要什么。”趙娜說。
2023年5月,趙娜的女兒生病了,為了不耽誤試驗數據按時監測,她把年僅1歲的女兒托付給了父母,在試驗站一住就是一個星期,加班加點把工作全部完成才放心地離開崗位。她說:“試驗監測工作不能耽誤,溫室氣體每天早晨9—11點是最佳采集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會影響試驗結果。”
由趙娜主持完成的“河套灌區玉米水肥減量增效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實現了對灌溉水量、施肥量、施肥時間等的精準控制和選擇,有效提高了土壤利用效率,降低了地膜使用,明確了可持續的土壤培肥、有機質提升措施,在實現化肥地膜減量的同時降低化肥淋溶、地膜殘留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經濟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付出就有回報,趙娜先后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內蒙古農牧業豐收一等獎、內蒙古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第十四屆十五屆內蒙古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等。同時,她多次獲得巴彥淖爾市農牧系統優秀黨員、最美農牧女標兵稱號,2022年被授予巴彥淖爾市第四屆河套英才稱號,2023年被評為巴彥淖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她還是內蒙古第九批草原英才“河套小麥品質改良及綠色有機高端生產創新團隊”技術骨干,是2017年批復的內蒙古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技術骨干。今年4月28日,她榮獲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