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議還提出了發揚大戰總排干的革命精神,掀起聲勢浩大的肥料大會戰新高潮,要求各級干部背起糞筐去積肥,提起尿桶去收尿。
按照巴彥淖爾盟委提出的奮斗目標,巴彥淖爾盟的第五個五年計劃開始了。1976年,磴口、五原糧食產量要實現大幅度增長。1977年,全盟糧食產量要上《綱要》,實現一人一豬。1980年,基本實現農牧業機械化,在五年內,要逐步實現盟委分區治理規劃。
全盟慶祝疏通總排干竣工大會于1976年1月24日勝利閉幕,歷時五天。出席大會的六千四百多名代表和列席代表認真學習了中央兩報一刊《元旦社論》,學習、討論了盟委第一書記李貴的報告。經過大會評選,樹立為疏通總排干標兵的有臨河縣團結公社、烏拉特中后聯合旗巴音哈太公社、烏拉特前旗宿亥公社等二十五個單位,被評為先進集體的有二千四百六十二個單位,被評為先進個人的有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1975年的擴建疏通總排干由于都是人工開挖,人的能力有限,只完成了水上方部分土方,水下方開挖人力所不及,未能達到設計深度,致使總排干只能排出地表水和灌溉余水,起不到徹底排水和根治鹽堿的作用,但對河套地區的土地鹽堿化起到了遏制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從李貴書記飽含深情的總結講話中,不難看出盟委作出擴建疏通總排干決策自始至終都是那樣的堅定不移。施工中遇到難題,不管難題多棘手,盟委都是一以貫之地奮戰到底,絲毫沒有動搖。一聲號令,一竿子插到底。
國家水電部部長錢正英視察后評價說:“擴建疏通總排干工程是河套地區的一個偉大創舉!”
通過擴建疏通總排干,人們對排水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為以后河套灌區治理鹽堿化、改良土壤找到了一條科學的途徑。其間,總排干又向世界銀行貸款,開始了由機械化作業的第三次總排干開挖,實現了總排干溝低水位運行的暢通無阻。總排干與紅圪卜揚水站組成了一個整體,實現了總排干排水、泄洪、有效治理鹽堿化的最終目標。河套灌域總局退休工程技術人員劉義在回憶文章里寫道:“開挖總排干比開挖總干渠需要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堅強的毅力、更多的施工方法。”四個“更”,彰顯出總排干施工的艱難程度和疏通的艱辛。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和總干渠的建成改變了河套灌溉引水的歷史,是水利事業的一次飛躍,從根本上解決了灌區的引水問題。總排干和揚水站從無到有,解決了河套灌區的排水問題,是水利事業發展的又一次飛躍。引水保證了灌區的發展,排水保證了灌區的持續發展,河套灌區這三項宏偉工程歷經五十多年,是幾代河套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現在河套灌區從引水、排水中走來,向著節水的方向邁進,河套灌區從實踐中認識到“合理灌溉,保證排水”的科學發展理念,為河套人民創造著更加幸福的美好明天。
2012年,巴彥淖爾市發生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災害。6月25至28日,全市持續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達一百七十一毫米,總排干作為灌區防洪排澇的主要通道,承擔了防汛抗洪的重要任務。大雨過后,總排干迅速匯水,全線水位急劇上漲,流量陡增,總排干下游六份橋一度出現了八十點三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流量,超過了總排干的設計洪水標準五十五立方米每秒,達到了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標準。以總排干溝為骨干的排水系統在這次防洪排澇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大量排水經各級排水溝道匯入總排干溝,最終匯入烏梁素海。據水文、氣象部門統計,兩次降雨使河套灌區北部山洪總量達三點五億立方米,河套平原降雨近八點五億立方米,兩次降雨匯入烏梁素海水量二點一一億立方米。
尾篇
采寫后的感想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在原蘇聯撤走專家的背景下,由我國水利技術人員自行勘察、測量、設計完成的。為了實現黃河截流、造福人民的千年夢想,面對著土法截流黃河、千百年都沒有成功實踐的種種質疑與責難,施工人員在填飽肚子都成問題、身體嚴重營養不良、住著“干打壘”茅草屋的條件下,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工程建設中。他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分文不取、毫無補助,這些都是施工中的常態化。安排在哪里,就投身到哪里,毫無怨言,任勞任怨,他們視集體利益、集體榮譽比生命還重要,唯恐自己落后了,思想落伍了,不能很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添磚加瓦而被別人取笑了,這是他們精神風采的寫照。每個工程技術人員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術本領,把全部青春、智慧和汗水毫無保留地揮灑在了工地上。在施工中,無論是受益地區的工人、百姓,還是不受益地區的工人、百姓,都想工程之所想,急工程之所急,像完成打場入庫任務一樣完成了黃河截流所需的柴草收割、拉運任務,沒有拖工程施工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