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街位于臨河火車站的西側,人們稱它為車站西街。
幾十年來,車站西街的變化并不大,寬窄依舊,長短依舊。街的東頭與火車站的廣場相連,附近有小件寄存處、小飯館等方便旅客的地方,兩側是鐵路部門的辦公樓、工廠、家屬房。最有特點的是街的南側有個地下道,橫穿鐵道。通過地下道就可以去鐵道南。這條道是許多人每日出行的必經之路,也是不少鐵路職工上下班的主要通道。
騎自行車通過地下道,上坡時,騎車的人得使出全力,或者干脆推車步行;下坡時,剎車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方可順利通過。下雨天,地道里全是水,水中騎行,快不得也慢不得。
那些年,就在這個地下道口旁,每天下午四點半左右,總有個老伯推著手推車賣鹵驢肉。他個子不高,瘦瘦的,不多說話,也不吆喝。那肉是真的香,隔著手推車的玻璃窗都能讓人垂涎欲滴,因此不到一小時就會售罄。等六點鐘下班時,我連聞味的份都沒了。
我工作的地方離地下道口很近,車站西街一拐彎就是。
發工資這天,看著手中的鈔票,我再也按捺不住,找個借口溜出去,買了2斤驢肉、一片驢肺,包得嚴嚴實實,放在背包里,然后若無其事地回到辦公室。
“你去哪兒了,怎么帶回來肉味?”同事們邊問邊湊了過來。我不好意思隱瞞,便拿出來讓大家品嘗。你扯一塊他撕一塊,轉眼2斤驢肉嘗沒了,只剩下一片驢肺。
此后,下午四點半,辦公室總有人編各種理由溜出去,到地下道口買鹵驢肉吃。可沒過多久,同事們就不再如此行動了。每月幾百元的收入,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常吃熟肉,屬實是承受不起。
街道兩旁有個釘鞋的,上午在北側,向陽暖和;下午在南側,陰涼不曬。我常常去那里,或換個鞋跟,或縫個線什么的,一雙鞋不穿個三年五載決不罷休。
幾十年過去了,賣驢肉的老伯不見了,聽說釘鞋的小伙子改行了,我也退休了,但車站西街四點半的熱鬧場面仍定格在記憶里。
八十多歲的杜師傅、王師傅、曹師傅……這些1958年修包蘭鐵路后留在臨河工作的第一代鐵路人仍然住在車站西街上的鐵路職工家屬房里。他們這一代鐵路人來自全國各地,匯集在車站西街,一住就是一輩子。
一晃四十年過去,新的地下道開通了。路面平整寬敞,照明設施齊全,行走起來方便多了。
車站西街沒有亮麗的景觀,可與之平行的鐵軌上,每日幾十對列車快速通行,彰顯著鐵路大動脈強勁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