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雁行”的規模不斷擴大,康熙年間、雍正年間、乾隆年間、嘉慶年間以至道光中期的110多年內,到河套謀生的“雁行人”絡繹不絕,演化為開發河套水利的三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是清朝公主“欲治菜園地”。
河套烏拉河以西的土地都歸阿拉善王爺管轄。《綏遠通志稿·采訪錄》記載:“清嘉慶年間,阿拉善王納清公主。公主欲治菜園,即招用漢農辟地數十頃,時黃河北行山下諸分流自北而南,河流狹窄,只能駕小筏行于其中,即南河亦然,不能行船也,有平遙楊姓者,就黃河故道之烏拉河,租地開渠,溉田300余頃。清初制定,禁止開墾蒙荒,因名曰公主菜園地。”
其后,“公主菜園地”的規模日漸擴大,一部分漢人半公開地最先在河套西部開墾和修水利。
第二股力量是為打魚而來的“桔槔取水”。
“桔槔取水”,也叫吊桿取水,就是將木桿架到高處,一頭用繩子拴著吊桶,一頭綁著石頭,靠石頭的壓力將水吊起,澆灌田地。乾隆年間,不少從陜西、寧夏、甘肅等地而來的漢人到河套打魚,看到黃河北岸土質肥沃,便用“桔槔取水,試行種植,大獲其利”。有的人家更以捕魚為名,舉家從上游乘船而下,把農具和種子都帶來,在沿黃河北岸一帶定居下來,開始小片墾荒、依水種植。這也有效地推進了河套水利開發。
第三股力量是來河套做蒙古生意的“就河引灌”。
乾隆以后,來河套做生意的,多是毗鄰的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商人。按清朝規定,起初是帶貨來賣,一次貿易時長不得超過一年即要返回,稱為旅蒙商。后來有的旅蒙商在河套定居經營,在這里開設商號,逐漸發展成為強大的商業資本勢力,投資租種和分佃土地,故稱“地商”。他們租種的土地,總是先位于河水漫溢的低洼處,以便就河引灌,后來逐漸開渠引灌,擴大墾種規模。
道光年間,隨著河套地區農墾開禁,租田墾種者越來越多,揭開了近代河套水利開發的序幕,河套水利建設自此進入了繁榮階段。
可以說,河套的開發歷史非常悠久,但河套真正從牧區向農區轉變是近代以來隨著水利開發發生的。歷史上河套地區是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界與交匯之處,農業開發時斷時續,農業經濟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社會始終沒有形成。近代河套的水利開發是大規模、持續性的,對河套社會的轉型起到了實質性作用,經過近代百年的水利開發,河套農業經濟和農業社會最終形成。
近代河套水利開發,地商功不可沒。
據考證,近代河套水利開挖的第一條渠,為“纏金渠”(清時稱臨河以北、以西為“纏金地”),即今“永濟渠”。
《綏遠通志稿》《河套治要》等記載,地商甄玉、魏羊特批在臨河西部偏僻之地(纏金地)開墾。起初他們利用黃河天然支流剛目河,引水灌溉,但剛目河水量不敷灌田所需,于是便于道光五年(1825)雇傭流民在西邊黃河灣子上,直接另開一段引水新口,又把舊河道稍加挑挖,修了一條長約15里(清朝1里約為576米)、口寬1丈(清朝1丈約為3.2米)的輸水干渠與剛目河相通,這就是纏金渠。
道光八年(1828),清廷正式開放纏金地,來此租地墾荒的地商越來越多,商號一度達到48家,開地數頃至數十頃不等,這就導致纏金渠的水量無法適應引水與墾荒的需要,眾商號便共同出資擴挖纏金渠,接挖長度達到140余里,口寬5丈,干渠之下又開挖一些支渠。擴建后的纏金渠,灌地三四千頃,收糧10萬石(清朝1石約為80千克)。
以纏金渠為起點,河套地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挖渠引水行動,《綏遠通志稿》記述至光緒中年,河套地區開挖了纏金、剛目、中和、永和、老郭、長勝、塔布、義和八大干渠。
八大干渠除纏金渠外,其余干渠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
剛目渠原為臨河境內黃河的天然支流。纏金渠初開之際本為剛目渠的支流,經擴修之后,規模反而超越剛目渠,之后剛目渠逐漸成為纏金渠的支流。
老郭渠(今通濟渠)經歷了一個由短辮子壕、短辮子渠、老郭渠到通濟渠的過程。短辮子壕是五原境內的一條長約20里的天然河流,同治八年(1869)短辮子壕被開成20余里的渠道,命名短辮子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