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就看到金燦燦的鮮果,剛走到門口便聞到濃濃的柿子味兒。”“黃柿子個頭大,果實飽滿,讓人看了就想咬一口。沙沙的、軟軟的,讓我回想起小時候西紅柿的味道……”
在前不久舉辦的“天賦河套 ‘柿柿’如意”巴彥淖爾市五原黃柿子文化旅游季活動中,五原黃柿子獲得了北京、重慶、呼和浩特等地市民的青睞,在各地掀起線上線下選購黃柿子及其系列產品的消費熱潮。
五原黃柿子為何好吃?其獨一無二的口感和味道因何而來?
據《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種子志》記載,1936年,西紅柿傳入五原。經過品種改良,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當地農戶開始種植黃柿子。
五原縣位于農作物黃金種植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灌淤土耕作性好,因而產出的黃柿子沙甜可口、顏色金黃、個大肉厚,平均果重在200克~250克。獨特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造就了五原黃柿子獨特的口感,并使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可溶性糖及鐵、鋅等微量元素。品質優良的黃柿子逐漸成為當地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越來越被大眾認可,美譽度和知名度不斷提高。
2014年,五原黃柿子獲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19年,五原黃柿子入選第四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3年,通過制定完善五原黃柿子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化技術手冊,五原黃柿子汁團體標準成功申報“蒙”字標認證,五原黃柿子地理標志產品進入我市重點商標品牌保護名錄。
近年來,五原縣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農戶”模式,在開展黃柿子本土品種提純復壯的基礎上推進新品種研發。新培育出的兩個品種既保持了黃柿子原有的口感和營養,又具有產量高、裂果少、商品率高等特點,滿足了加工銷售的市場需求。同時,五原縣在黃柿子種植過程中積極推廣“五提五增兩防控”綜合技術措施,進一步提升黃柿子的品質。
五原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李建忠介紹,設施農業是五原黃柿子發展的重要載體。為了研究適應黃柿子發展的設施模式,科技人員積極探索實踐,大力推廣標準化技術,轉變農戶的傳統種植方式,提高黃柿子抗性,減輕病害,提高了黃柿子的產量與質量,也使口感更加純正。“我們吸收借鑒外地經驗,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積極推廣‘五提五增兩防控’綜合技術措施。利用穴盤基質育苗提高秧苗質量、采用高壟栽培技術提高地溫、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黃柿子產業發展的品種退化、商品性差等難題。”李建忠說。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還有河套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造就了今天美味可口、人人稱贊的五原黃柿子。下一步,五原縣將聚焦全鏈條發展,找準市場定位,優化產業布局,抓好精深加工,強化品牌建設,讓黃柿子產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