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將過半,看看書架,聞著淡淡的書香,幾個問題在耳畔縈繞:這一年買了幾本書,又讀了幾本書?隨著年齡的增長,業余時間忙于家庭瑣事,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導致讀書的速度總趕不上囤書的熱情。
記得上小學時,母親第一次帶著我走進書店,買了一本風靡一時的魔幻文學小說,為我打開了閱讀的大門。此后,看到感興趣的書,我總想買回家讀一讀。雖然買書花費不小,但母親十分支持。母親總說,吃穿上可以省一省,買書的錢不能省。在母親的鼓勵下,家中的書越來越多,書也成為我最為珍視的“寶藏”之一。
徜徉于茫茫書海,翻開一個個鉛字整齊排列的書頁,聆聽智者的諄諄教誨,品味作者筆下的百味人生,感悟人生的滄桑與美好。《穆斯林的葬禮》中,幾代人的情感變化、命運沉浮,生命和愛情逝去的沉重,令人動容。《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與堅守,讓人肅然起敬……人生道路上,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見的風景更為有限,但書籍如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讓人增見聞、解疑惑、明心智。
信息化時代給讀書、學習帶來更多選擇。于我而言,更樂于翻閱紙質書,在新書上小心翼翼地蓋上藏書印章,寫下幾行記錄彼時心情與感受的文字。數年后,拿起以前讀過的書,封面顏色逐漸變淡,內頁微微發黃,看到曾經寫下的或幼稚、或含蓄的文字,頓時重回那段充斥著熱血與夢想的青春歲月。這種帶有溫度的感受和回憶是電子書無法給予的。
讀書在改造個人主觀世界的同時,更重要的在于實際應用,分析解決面臨的問題。我們應摒棄讀書“一陣子”“裝樣子”的想法,常思“為何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將讀書學習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使思想在互動交流的“碰撞”中得到豐富和提升,從而找到讀與思、讀與行的結合點,讓讀書成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習慣,從閱讀過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養分,真正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