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河是楊家祖孫三代人前后30余年所開辟,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人起主要作用,第三代人起輔助作用。楊家第一代楊滿倉、第二代楊茂林為開挖楊家河的代表人物。
楊家為何在現(xiàn)址處開挖渠道?有資料記載,楊茂林偕其弟楊春林等一行,周游河套考察地情、水利,至烏拉河畔以東的地方著重審度河流水勢,打算和其父、叔共同開挖楊家河。原來,在這里開一道新渠,是因為其他地方都已開發(fā),只有這里是一片空白;當時協(xié)成鄉(xiāng)至四壩以東的地方(今杭錦后旗頭道橋鎮(zhèn)、二道橋鎮(zhèn)境內(nèi)區(qū)域)都是處女地,遍地荒野,野草一人多高,畜禽糞便蓋地一層,土質(zhì)極為肥沃;而且楊家人居住在這一帶,在家鄉(xiāng)搞建設(shè)地利人和。
楊氏族人決定開挖楊家河后,面臨重重困難,比如方案如何制定,大量工程土方如何完成,土地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經(jīng)費如何籌集等。好在楊家人在籌劃開河之時就在施工技術(shù)、資金物質(zhì)、人員組織等方面做了一定準備,加之他們治水經(jīng)驗豐富,因此獨家挖渠很快進入實施階段。
楊家河是河套的十大干渠中長度、流量和灌溉面積較大的一條。1917年至1927年,楊家兩代人前赴后繼,歷經(jīng)十年,終于挖成楊家河主干渠。這也是楊氏家族歷經(jīng)艱險的十年。
1916年秋,楊家與王同春共同勘定了楊家河渠線,決定廢棄楊家河口,在黃河杭錦旗馬場地新挖渠口,自杭錦旗甲登巴廟至哈拉溝后分為兩支,一支經(jīng)澄泥圪卜、三淖河入烏加河,一支經(jīng)哈拉溝、白柜入烏加河。
1917年春,楊家河工程正式開工。
1918年,干渠挖至哈拉溝(今頭道橋聯(lián)豐村一帶),將新干渠臨時接入大沙溝,并派渠工隨水疏通大沙溝被風沙淤塞段落,以利用水的深溝沖刷力量拓寬渠道。
1919年,干渠挖至楊柜(今二道橋鎮(zhèn))大壩附近,將沙溝作為楊家河的天然退水渠。截至1921年,共挖配套子渠23道,以灌溉二道橋東及剎臺廟等土地。這一年楊家河開至楊家總柜所在地二道橋附近,工程已經(jīng)過半,楊家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楊家河已經(jīng)放水灌地的水租不足以支付開渠工款,楊家不得不變賣家產(chǎn)和婦女首飾,還是不夠支付工款,又不得不向大戶和教堂高息貸款。
1920年,楊春林將個人積蓄的白銀3.2萬余兩投入工程,開挖了老謝支渠及其子渠41道,初步解決了剎臺廟至老謝圪旦一帶的土地灌溉問題。
1921年,因鼠害嚴重,水租、地租收繳數(shù)量減少,出現(xiàn)了渠工工資和債息兩虧的困難局面。楊家無奈,只得將干渠工程進度放慢,優(yōu)先開挖支渠,盡快擴大灌溉面積,千方百計增收水費與地租,確保干渠的開挖工程繼續(xù)進行。雖然1920年、1921年是楊家河開挖異常艱巨的兩年,但楊氏舉家堅定意志,想方設(shè)法解決困難,堅持工程不停頓。
1922年,干渠挖至蠻會退水渠。這一年,因施工不利,楊米倉受勞病故,時年53歲。楊米倉是第一位為楊家河開挖事業(yè)獻出生命的楊氏族人。
1923年,干渠挖至三淖梢退水渠。這一年,楊滿倉因積勞成疾,不久去世,時年64歲。楊茂林、楊春林等楊氏兄弟承父輩遺志,繼續(xù)開工挖渠不止。
1924年,楊家投資白銀2.8萬余兩,完成了三淖支渠及其配套子渠70多道,初步解決了甲登巴廟至白腦包一帶土地的灌溉問題。
1925年,楊家河干渠挖至三道橋附近。楊家投資白銀8萬余兩,使1922年開工的蠻會支渠及其配套子渠73道的工程勝利竣工。
1926年冬,楊家河干渠開挖至王栓如圪旦以上,接入烏加河。至此,長達64千米的楊家河干渠全線貫通。渠雖成型,但因正梢地勢偏高,水流不暢,難以泄退余水。在楊家河即將全線貫通之際,楊茂林猝然患中風而去世。楊茂林去世之后,其二弟楊春林、三弟楊文林等接著施工,當年將干渠挖到王栓如圪旦以北,接入烏加河。
1927年,楊氏為了解決楊家河干渠的退水問題,一方面將干渠西側(cè)的三淖支渠梢部接入烏加河,另一方面接著開挖蠻會支渠梢部,使其接入烏加河,雙流退水均通暢。歷時十載,楊家河主干工程至此基本竣工,灌溉面積300頃(1頃為100畝,100畝約為6.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