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河套,滿目青翠,一派生機。巴彥淖爾市老年書畫協會舉辦的“四人書畫精品展”如期開幕,為這美好的季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采。
此次展覽共展出楊章會、劉世榮、解鴻田、楊文藝四位書畫家的作品80幅。這些作品都是作者近期創作的精品力作,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每個人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取向。
楊章會先生曾為烏拉特前旗一中美術教師,書壇耕耘多年,上世紀80年代在當地就產生了一定影響。他的作品以草書為主,兼有部分行楷。他的草書以二王、懷素為基,融合當代書風,形成自己瀟灑暢達、縱橫恣肆的風格。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草書以其表現形式的自由奔放、變化萬千及主觀情感的跌宕起伏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喜。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就像是人為地用亂石堆壘起來的極為穩固的山體,是創作主體心性的跡化,是書者綜合素養在筆墨間的流露,要做到像徐渭所講的“極有安排而了無痕跡”才是高手。
觀楊章會先生的草書作品,令人回味者有二:一是線條字勢搖曳多情,使轉隨心,綿延縱橫;二是用筆迅疾,暢達生韻,滿紙云煙,氣度恢弘。他的行楷書是魏碑與唐楷的中和,既少了魏碑之奇崛險絕,也減了唐楷的妍美莊重,但依然瘦勁挺拔,形成自己的特色。
劉世榮先生曾是一位文化管理干部,他浸淫書海三十多年,經過不斷地追求和探索,在書藝上取得一定成就。他的草書以張旭、王鐸為基,融合現當代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用筆粗獷,暢澀兼施,上下映帶,勢不可遏;用墨上枯潤相濟,曲盡婉轉。觀其臨池,宛如風披松竹,筆走龍蛇,十分痛快。
在書法藝術的殿堂中,草書最難駕馭,卻最有風韻和意境,也最能表達性情。然而,通往草書精進的道路,卻猶如崎嶇的山徑,充滿挑戰。要真正學好草書,必須通過“四關”:一是筆法關,用筆是展現線條之美的利器;二是字法關,這是草書造型的基石;三是章法關,這是創作的精髓;四是草法關,即以簡潔明快的線條與符號替代文字部件。只有通過此“四關”,方可有所斬獲。近年來,劉世榮先生對甲骨文產生了濃厚興趣,投入很大精力進行學習、臨摹、創作。甲骨文距離今天時代久遠,古奧生僻,認識并能運用字形是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在他的筆下,點畫的輕重虛實、字形的大小聚散、墨色的濃枯燥潤,都顯得變化豐富而和諧統一,率意自然。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他努力追求書寫性和抒情性的結合,沒有簡單模擬甲骨文的“刻”意,以古為徒,重在書寫,取得一定成效。
解鴻田先生年近八旬,長期研習書畫并樂此不疲。他書畫兼工,以畫為主,特別是他的水墨山水,別有風姿,有明顯的自家特色,在當地有一定影響。他師造化,以烏拉山為基;他師名家,以黃賓虹、傅抱石為師。觀動悟靜,取精用宏,得眾家之長,養自家面目。他的畫作書寫性、寫意性極強,筆墨粗獷,自然大氣,不事雕琢,揮灑任性。構圖上求取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蒼老凝重,遒勁有力,有灑脫飄逸、縱橫奇峭之趣。整體上黑密厚重,視覺沖擊力強是他顯著的特點。
楊文藝先生也是書畫并進、很有特點的一位資深書畫家。他與解鴻田先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創作風格。他的畫比較內懨,有江南氣息。他以石濤、黃賓虹為師,特別是當代的宋文治先生更是他心摹手追的方向。他不斷地臨習這幾位大師的作品,從中汲取營養。石濤清朗爽利、光明洞澈的氣質,黃賓虹超詣玄解、筆墨俱化的神采以及宋文治凝練勁健、意境靈奇的風格都在他探究學習之列。山水畫是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一種空間藝術。楊文藝先生通過巧妙的構圖、淺淡平和的用墨和紅綠色彩的點綴,時而奇峰穿云、霧氣蒸騰,時而清瀑飛湍、怪石臥波,時而草樹蔥蘢、花叢喧妍,將畫面演繹成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
四位書畫家在各自領域都有建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然瑕不掩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四位書畫家都已年逾古稀,但書畫延年,使他們身強體健、筆耕不輟,把好的作品奉獻給群眾,為家鄉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值得推崇。
總第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