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對這項工程很重視,將其列為部管項目,并組織工作組實地查勘,幫助研究“四首制”規劃。經勘查研究后,工作組和水利部同意黃楊閘工程按計劃進行,但要求按“一首制”引水方案修改設計,盡可能將來與尚未定址的“一首制”引水樞紐和總干渠工程結合起來。水利部考慮到黃楊閘工程處技術力量薄弱,派水利專家陳子顓駐工地幫助設計和施工。為了與“一首制”相結合,黃楊閘閘址被移到舊閘址西南2千米處。1950年5月黃楊閘工程正式開工,1952年5月工程竣工,竣工典禮上黃楊閘正式更名為解放閘。
解放閘的修建,標志著楊家河的歷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時至今日,楊家河依然流淌于黃河與陰山之間,灌溉面積65萬畝,灌區內人口10余萬。
楊家河的開挖,對河套灌區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第一,楊家河的經濟效益好。它的灌溉面積逐年增加,例如1928年灌溉面積1300頃,到1931年即已達到1800頃,總有效灌溉面積可達到3000~5000頃。該渠的渠系配套設施逐步改善之后,發展潛力很大,成為河套西部旱澇保收的一塊糧食基地。
第二,楊家河處于河套灌區黃河上游的優越位置,引黃條件比其他干渠好,楊家河挖成之后,無形中在西部干渠組合上起著樞紐和骨干作用。后續興建的“引楊濟黃”工程,彌補了黃濟渠水量的不足,同時又促進了西邊烏拉河的開挖。
第三,實踐證明,楊家河具有較大的生態效益。當時楊家河灌域百里上下沙阜連綿,已經中度沙漠化。烏蘭布和沙漠東侵速度加快,并淹沒了烏拉河,迫使黃河主流南移改流南河。河套地區的人們已感受到風沙的威脅,但無計可施。開挖楊家河,引進黃河水,綠化兩邊土地,就等于有效地在西邊沙漠邊緣建起一道綠色屏障,保護了河套灌區,其歷史功績是長遠的、巨大的。
抗日戰爭時期,傅作義曾把綏遠省政府設在陜壩鎮,作為綏遠西部的抗戰根據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陜壩鎮所在的楊家河灌域糧食生產比較穩定,就地解決軍需民食較為容易。尤其楊家河的地理位置較為險要,西為烏蘭布和沙漠,北為狼山,南為黃河,沿黃河往西是通往寧夏、甘肅的唯一通道,易守難攻。所以日本侵略軍先頭部隊一遭反擊,即迅速回撤,以免被攔腰殲滅。
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傅作義即迅速制定修復水利計劃,盡快恢復農業生產。他調派軍力,對楊家河進行了重點整修,如干渠清淤,修建10多座草閘,竣挖退水渠,在口部修建黃、楊接口工程等。傅作義在用兵緊張之際獨對楊家河如此重視,當能看出楊家河保障軍需民食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后,經新一代水利人的努力建設,楊家河發揮了更大作用。截至2023年,楊家河的灌溉面積達到了65萬畝,灌區內阡陌縱橫,沃野千里,百姓安居樂業。
楊家河從歷史走來,一路風雨,跨進現代,肩負未來,步入新的輝煌。
第四章 “一首制”夢想成真——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
素有“萬里黃河第一閘”之稱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是亞洲最大的、黃河上唯一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閘壩工程。在這里,黃河水一部分沿著主河道奔流而下,一部分浩浩蕩蕩通過三盛公水利樞紐進水閘奔向河套灌區,澆灌千萬畝良田。它是河套引黃灌溉輝煌歷史的展示臺,是了解河套悠久農耕文化的窗口。
“一首制”,從夢想到現實
“一首制”就是一個灌區只有一個口子引水,好處是能帶來穩定并可靠的引水、輸水與配水。但在河套地區,幾代人殫精竭慮幾十年,“一首制”的夢想還是未能實現,直至新中國成立,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投入運行。
100多年前,河套灌區至少有“八首”,后來成了“十首”,多條開口渠直接從黃河引水,問題很多。
一是,黃河主河道常常擺動不定,各個口子都不敢耗巨資建設堅固永久的閘門工程,這就造成引水時不能準確地調控渠道中的水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