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砥礪奮進,一年春華秋實。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臨河區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實干擔當凝聚起奮力前行的磅礴力量,用辛勤汗水激蕩出勇毅篤行的豪情壯志。一年來,臨河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考察巴彥淖爾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早干實干創新干競爭干、爭項目爭資金爭試點爭榮譽的魄力和勁頭,抓落實、促發展,譜寫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田疇沃野書寫“振興答卷”
總干渠兩岸 巴彥淖爾日報簽約攝影師 張國玉 攝
一條條街巷干凈整潔、一個個富民產業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走進臨河區的村村落落,田疇沃野處處展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白腦包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耕路寬闊平坦,大小溝渠縱橫相連?!案邩藴兽r田改造后,土地平整了,小地塊變大地塊,更方便機械化作業,既能節水增效、降低土地鹽堿化,又能提高畝產量,村民都特別支持。”白腦包鎮世城西村黨支部書記楊葉軍說。
發展設施農業助農增收
農田集中連片,道路溝渠平整通暢,現代化設施設備廣泛應用,大型機械盡情施展……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正在為農業生產帶來新變革,對于臨河區的許多農戶來說,春種秋收有著越來越多不一樣的體驗。
萬畝硬質小麥基地
2023年,臨河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8萬畝,糧食產量突破13億斤,小麥畝產最高產量達683.46公斤,創自治區歷史新高。2024年,臨河區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8.91萬畝。一幅“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現代農業新畫卷已然在臨河大地鋪展開來。
如果說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了鄉村振興的“耕”基,那么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則為鄉村振興按下了“快進鍵”。走進位于烏蘭圖克鎮的旺隆農副產品深加工及冷鏈倉儲項目建設現場,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貨車正在拉運土石,到處一派忙碌景象?!绊椖扛潘阃顿Y1.2億元,計劃8月完工,9月投產。項目建成后可滿足加工1萬畝鮮辣椒和1萬畝干辣椒種植產出。同時,還將解決當地200余人就近就業的問題?!卑蛷┠谞柺型∈称酚邢薰矩撠熑死铢i介紹說。
從農產品單純供給到就地加工,從特色業態無中生有、有中生新。近年來,臨河區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產業旺起來、環境優起來、百姓富起來、鄉村興起來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農業產業優勢,以項目集聚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產業全面升級,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2023年,臨河區共有“兩品一標一新”認證企業達49家、122款產品,54家品牌化建設企業納入國家追溯平臺,臨河彩椒、西紅柿等5款農畜產品被納入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兆豐、恒豐2家企業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臨河區在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步伐的同時,大力實施“十百千”行動,全區151個行政村和21個農場分場主動完善村規民約、門前三包等制度,積極落實路長制、河長制,采取“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參與鄉村建設管護。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干凈人家”“美麗庭院”等評比活動,通過“村村響”大喇叭、宣傳畫、明白紙等,加大垃圾分類、農業“四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等宣傳力度,引導各族群眾明禮重教、團結和諧,養成健康文明習慣,自覺抵制陳規陋習。依托團結積分超市、垃圾分類兌換超市、鄉村道德銀行等載體,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精準服務助力“引鳳長棲”
2023年,臨河區全年落地項目65個,新簽約項目73個,共引進到位資金50.8億元,完成年計劃任務的131.9%。今年一季度,臨河區新簽約項目6個,落地項目27個、到位資金2.3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3.6%,工業增加值增速實現29%,位居全市第一。一組組數據,勾勒出臨河區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臨河區的營商環境給予了我們企業向前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我們三一零碳產業園從開工建設到全面交付僅用了7.5個月。這樣的速度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臨河的‘速度’和‘溫度’,也讓我們對園區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旭說。
項目招進來是第一步,項目服務還有千萬步。臨河區持續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推行“一線工作法”,大力實行“容缺審批”“企業項目承諾”制度,制定印發《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審批改革試行工作方案》,試行“政府靠前服務、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的承諾制管理模式,第一時間組建了以區委書記為群主、相關區領導和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推進微信工作群,各職能部門每天在群里通報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情況,為項目快速推進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派專人全程陪同企業工作人員辦理各項前期手續。2023年8月,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葉片產品生產下線;2024年1月,三一重能131米陸上風電葉片成功下線,刷新全球最長陸上風電葉片紀錄,也展現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納規”的臨河速度。
圍繞服務三一重能巴彥淖爾市風機制造產業的落地建設、開工投產,臨河區總結形成了三一重能標準服務模式,并以此優化營商環境,全過程服務所有落地企業。
今年3月21日,來自國內39家新能源企業代表共聚臨河,圍繞風光氫儲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及配套服務產業發展,共話制造圖強。中復碳芯電纜(巴彥淖爾)有限公司、巴彥淖爾伊索爾新材料有限公司、巴彥淖爾振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作為三一重能上游企業成功簽約,相繼落戶臨河區。
“之所以選擇將項目落戶臨河,正是因為通過三一重能項目的落地,深切感受到了臨河區對企業的大力支持和貼心服務,相信我們的企業能在臨河得到長足的發展?!卑蛷┠谞栒袷虏牧嫌邢薰矩撠熑速M新海說。
越來越多的企業當起了臨河區的“代言人”,企業家成為了“招商大使”。一次次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一場場共促合作的招商推介盛會,一個個共贏發展的項目落地簽約,吹響了新一輪“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及優化營商環境行動集結號,演繹了一場相知相“鏈”,互促互補的發展質變。
工業“引擎”展現強勁動能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區域興。放眼如今的臨河,日新月異的裝備制造產業園、落地生根的重點項目、技術先進的生產設備……處處涌動著蓬勃的朝氣。
4月18日,西部銅材有限公司節能環保升級改造項目開工。項目建成后,陰極銅產量可達10萬噸每年,公司年產能將達到15萬噸,總營業收入將由近三年平均值36億元每年提高至72億元每年,銅冶煉技術、裝備水平將達到行業領先。
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
項目建設紅紅火火,生產車間同樣熱火朝天。在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有序忙碌著,數控機床上的紅綠燈交替閃爍,一片片風電葉片從加工機器中送出,一片火熱的生產場景。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具備10兆瓦以上風電主機及131米長葉片生產能力的高端制造產業園區,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項目可年產風電主機500臺、葉片2400支,自主研發的86米、90米、94.5米、97米、104米、112米、131米葉型為公司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具備優異的外形結構設計、穩定的發電性能,輕量化水平行業領先。
一年來,臨河區緊緊抓住自治區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的重大機遇,把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作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臨河區在風電裝備制造領域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產業基礎,努力把臨河區打造成為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齊全和輻射帶動力強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前,新能源裝備智造產業園區及周邊已形成以三一重能、龍騰光熱、遠景科技等業界頭部企業為引領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一年來,臨河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緊跟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導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精心構建具有臨河區特色的“7+4”現代產業體系(“7”即:推動肉羊、飼料、面粉、絨紡、籽仁、番茄脫水菜、數字畜牧等七大傳統產業鏈全面提質增效;“4”即:培育壯大生物制藥、能源基礎、裝備制造、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深入貫徹落實“工業振興”的戰略部署,聚力強產業、夯基礎、增動能、優環境,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經濟存量盤活、增量崛起、變量突破、提質增效,跑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凡屬過往,皆為序章。面向未來,臨河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考察巴彥淖爾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黨建為引領,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凝心聚力高質量辦好“兩件大事”,系統落實自治區黨委“六個工程”,錨定市委“五高五區”目標定位、“兩個基地、四個集群”主攻方向,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工業振興、城市更新“三大行動”,服務自治區“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全力以赴抓落實,千方百計干成事,奮力譜寫臨河區現代化建設絢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