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通過《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報告中提及興建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和開挖總干渠等大型建設項目,為制定河套灌區的長遠規劃指明了方向。
在籌劃推進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同時,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原巴彥淖爾盟盟委做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加快河套灌區骨干渠道工程配套步伐”的決定。這個決定促成了新中國成立后,河套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實施一次重大的水利變革。
1958年11月15日,在黨和政府的號令下,2.3萬人組成的第一批開挖總干渠的勞動大軍,扛著鐵鍬,推著小車,挑著籮筐向黃河邊挺進,開啟了總干渠土方工程的施工任務,打響了西起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東至包頭市東郊的總干渠開挖戰役。
“農閑大搞,農忙小搞,固定人數長搞”,這是當時盟委為了確保巴彥淖爾農牧業正常生產制定的施工策略,總干渠的土方工程施工時間定在了冬春農閑時。
由于效率低、進度慢,工程進行3個月后便停了工。
工程指揮部全體委員開會研究后決定:公社、大隊以作業區為單位,按軍事化組織設團、營、連、排、班,以“大兵團作戰,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法盡快完成任務。
工程開工后,原巴彥淖爾盟水利局技術科和總干渠工程辦公室負責施工測量。當時測量任務重、時間緊,測量的工作人員背著儀器,拿著塔尺在渠線上巡查,既要測渠挖深度,又得檢查渠堤的質量,每天早出晚歸,風餐露宿,晚上還得整理一天的記錄,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開挖初期,工程遇到了巨大的技術難題。按照“五七規劃”中的設計,總干渠寬度應為200米左右,需完成的土方量高達5800萬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以完成的。大家束手無策時,水利科技人員康玉龍沿著黃河觀察、計算、詢問、調研,發現當地土地比降大、水流急。他經過認真思考后提出了一個構想:將原定渠寬200米修改為50米,水引來后,水流就可以把渠寬沖到200米以上,如此可以節約1/4以上的土方,總干渠就有可能挖成功。
有了方案,工程隊添置挖渠工具、小推車及冬季破凍工具、雷管炸藥,配備修技工、鐵木工及醫療用品。一切準備就緒后,1959年8月25日,總干渠第二次開工,巴彥淖爾投入勞力2.8萬人,分配土方量800萬立方米。
到達工地后,黨員、團員帶頭示范,一律按軍事化管理嚴格要求,還展開了比、學、趕、幫、超的勞動競賽;公社、大隊之間也展開激烈比拼,并設立流動紅旗,每10天評比一次。人工挖,籮頭擔,小車推運,牛車拉運,總干渠就這樣開挖了。
在艱苦的施工環境中,大家邊挖渠邊總結方法,凍土、淤泥、流冰等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多種多樣的土辦法讓施工的效率越來越高。比如,用土生土長的紅柳、河柳、枳芨、哈木兒以及麥柴做成疊埽棒來打壩;“立馬分鬃法”用在干土上,由中心線向兩側開挖,而“蛇蛻皮法”與之相反,是由中心線向兩側采取分層退合的辦法開挖;遇到泥水方時,采用“倒窯子”法,集中力量突擊搶挖到設計深度,再把水排入坑內,然后重新另挖一段;遇到凍方時主要采用“黑虎掏心法”,先把凍層打破,在凍層下掏挖不凍的土,讓凍層成為懸空層后,再用鐵錘錘打,將凍層打掉……這些土辦法在工地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省時又省工。
歷經十年,全線竣工通水
隨后幾年,總干渠開挖持續進行,河套灌區陸續建成了總干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水樞紐等建筑物,設立4個分水樞紐,主要作用是輸水、配水,解決解放閘灌域、永濟灌域、義長灌域、烏拉特灌域的農業及生活用水,最大限度滿足各地用水需求。
1963年,總干渠第一分水樞紐竣工,投資272萬元,用工15.5萬人。該樞紐由泄水閘、船閘、黃濟閘及楊家河、烏拉河、清惠渠、南一分干渠進水閘等組成,主要為磴口縣的部分土地、杭錦后旗解放閘灌域的土地進行輸配水。灌溉面積為153萬畝,設計過閘流量520立方米/秒。工程運行后,改善了烏拉河引水不良的狀況,解決了清惠渠引水的難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