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他又擔任了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1965年,李貴擔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書記。1966年5月,李貴被罷官。1972年,和許多黨內的老同志一樣,李貴重新出來工作,任包頭市委副書記。
1974年5月18日,宣布任命后的第二天,李貴就到原巴彥淖爾盟走馬上任。他很快穩定局勢后,便將工作重心轉到謀劃怎么發展經濟的問題上。他想著怎樣去改變河套地區的生產條件,改善群眾的困難生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李貴號召原巴彥淖爾盟全盟干部到基層蹲點,了解農村現狀,了解農民生活,傾聽農民呼聲,制定脫貧措施。而他本人更是身體力行,把最艱苦的五原縣和勝公社和勝大隊二小隊作為自己的試點。為了發展當地農業,改變隊里的落后面貌,經過走訪調查,李貴和生產隊干部商議,決定通過鋪沙換土、增施有機肥料等農業技術措施改土治鹽堿。于是,他開始帶領社員開展冬季積肥運動。為了尋找肥源,他冒著嚴寒,到處奔走,有兩次凌晨就外出,步行十幾里路,甚至到過烏拉特中旗,尋找秸草漚肥。
為了多積肥、積好肥,李貴每次開完社員會總要補充一句:“明天積肥,大家把尿盆放在大門口。”第二天,李貴早早起來,和生產隊長挑著糞桶每家每戶轉,把各家尿盆里的糞便倒入糞桶里,挑著糞桶到村子東頭的積肥坑,把糞便倒入坑內。“書記帶頭干,群眾跟上干得歡。大年三十不停戰,初一起來接著干。”1975年春節前后,李貴一直和大家一起勞動,親自一鍬一鍬地鏟糞、裝車,送到地里。
不只是參與積肥,只要回到蹲點隊,社員們總是能在各種勞動現場看到李貴的身影。麥收期間“龍口奪食”,他和社員一樣早起五更、午頂烈日、黑夜收工,回去累得直不起腰,第二天仍堅持下地割麥。小麥收上來打場期間,他吃住在場院,與社員一起打場入庫,累了就在麥垛上打個盹兒。“李貴蹲點到咱村,挖渠澆水夜挑燈。五更帶頭擔尿桶,引進良種操碎心。拉土送肥鍬鏟麥,揚場暈倒不叫痛。”這是李貴蹲點村的社員寫的順口溜,真實地反映出他的工作作風。
李貴真正和群眾打成了一片。他一點兒架子也沒有,和每個人都能說上話。他一有時間就給社員們讀報,和大家一起學習。他每次從城里回來,都會給小孩兒們帶糖果。村里誰家結婚辦喜事,也會托他從城里買表、買自行車,他從不拒絕……李貴對干部說:“蹲點與群眾吃、住、勞動在一起,感情深了,關系近了,能更深地了解基層情況,解決最實際的問題。”
1974年8月至1975年7月底,李貴在巴彥淖爾的一年間,除了有129天參加會議外,其余時間都在基層工作。他走過了原巴彥淖爾盟所屬的7個旗縣、40余個公社、76個生產大隊、131個生產小隊。他召開過90余次基層干部座談會、近百場農民談心會。其中有58天他在蹲點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30余次他整天參加了體力勞動。
下決心治鹽堿拔窮根
在下鄉蹲點調研中,李貴體會到了農民對土地去鹽堿的渴望。
河套灌區的鹽堿化實在是太嚴重了。
在與灌區下游五原縣和勝公社和勝大隊的農民交談時,李貴問大家:“知道地里為甚長不好苗不?”農民說:“知道,水大,鹽堿排不出去。”李貴又問:“知道怎么解決不?”農民說:“知道,排干通了就解決了。但是,挖排干那么大的事兒,我們村挖也不行。”的確,要想排干通,不是一個村子、一個公社甚至一個旗縣的事兒,它需要各旗縣同時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