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擴建總排干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可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有人做了估算,如果按常規辦事,準備工作至少得一年,僅工棚費就需要30多萬元,鋼材需要300多噸,爆破炸藥需要5萬噸,合計開支達6000萬元,另外糧食、蔬菜、煤炭等生活用品,每天就需要200輛汽車運輸。這些條件顯然是達不到的。
有人說,河套灌區深挖排干溝,根本無法解決流沙和塌方問題;有人說,如此巨大的工程把巴彥淖爾整個地區都卷進去,如果干不好,又耽誤了農業生產,誰來承擔責任?
在河套灌區水利工作現場會上,李貴的發言中列舉了許多數據,用事實讓大家認識到了疏通擴建總排干已經迫在眉睫。他說:“據說治理河套的水利問題,爭論來爭論去,爭論多年了,可是大家看看,爭來爭去,鹽堿越來越多了,糧食產量變成100多斤了。我小時候,糧食還有‘成畝打石’的說法,就是說一畝還能打300斤糧。咱們今后不爭論了,我們想一個辦法來解決它,成功了,就算我們想對了,正確地解決了;不成功,我們馬上改,我們也能得出一個結論來,說這個辦法不行,換另一個辦法。總之,我們用行動來解決它。我們不能在無休止的爭論中無所作為。堿從水里來,再從水里去。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接下來發生的事,更堅定了李貴疏通總排干的決心。
1975年的8月5日,河套地區普降暴雨,暴雨引發了百年不遇的山洪。狼山沿山一帶的降雨歷時24~36小時,雨區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狼山西部60多條山溝暴發山洪;洪水排山倒海般向南進入總排干溝,排干溝被沖毀,烏梁素海決口,總排干溝兩側汪洋一片。
據不完全統計,巴彥淖爾有4個旗縣、26個公社、134個大隊、328個生產隊、7萬多人受災,糧食作物受災面積達35.8萬畝,損失糧食近1000萬千克、牲畜9000余頭,倒塌房屋9397間,有6300多人無家可歸。水利設施破壞嚴重,主要干支溝渠決口239處,沖毀涵閘建筑496座。如此嚴重的局面,再一次把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巴彥淖爾面前:排水問題不解決,不光要毀掉河套農業,還可能毀了自己的家園!
那些天,李貴幾乎跑遍了所有受災地區。他看到了一片片被洪水沖塌的房屋,快能收的莊稼倒伏在水里,一些失去家園的農民蹲在被洪水沖毀了的房屋前號啕大哭,他的心里非常難受。他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也強烈地意識到,通過排水工程及時排除暴雨造成的農田積水,保護農田免遭澇災也是非常重要的。疏通總排干已經刻不容緩。
1975年9月,李貴到山西昔陽縣大寨參觀,看到大寨喜人的農業生產景象時,當即就給原巴彥淖爾盟盟委各常委寫了封親筆信,信中寫道:“看到這里莊稼處處是畝滿苗全,整整齊齊。可咱們那里‘鑲邊禿子’到處都是,種一畝只能收七八分,有的地方甚至不到五分。想到這里,就想到挖鹽堿釘子的問題,一定要把這件事當成大事去抓。”
1975年,原巴彥淖爾盟盟委召開會議討論,決定疏通總排干。因為之前做了充分的民主論證,又有專家的科學分析,大家最終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做出了科學的決策。李貴在會上說:“都說這個事情難,但是只要我們下決心,就可以干!盟委團結一致、認識一致,縣委團結一致、認識一致,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群眾眼巴巴看著,領導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積極性就起來了。這就是說,只要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就會得到干部群眾的擁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