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巴彥淖爾,豪放、婉約;
這是巴彥淖爾,荒漠與農田并存;
這是巴彥淖爾,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是的,這就是巴彥淖爾!
資料圖
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保護區 高明志 攝
沙甜可口的五原黃柿子 劉九維 攝
豪放·婉約
北依陰山,南傍黃河,一山一河,造就了巴彥淖爾的富裕、豐足、壯闊、美麗。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于祖國北疆寫了一個大大的“幾”字。陰山的阻擋,使其在“幾字彎”漸漸安靜下來。黃河水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在陰山以南地區迂回擺動,經年累月的淤積和沖刷,形成了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陰山,阻隔了自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氣,讓河套平原云雨少、日照多、溫度較高,擁有了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由此,地處北緯40°黃金農業種植帶的河套平原,成為“胡煥庸線以西沒有農業文明”的例外,留下了“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美名。
一山分兩原,一水生百湖。巴彥淖爾從而一半草原,一半田園;一半北國,一半江南;一半風吹草低,一半麥浪翻滾;一半策馬奔騰,一半泛舟碧波。
這里既有大山大河大漠的雄渾,又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纖巧;既有古道西風蒼茫的壯麗,又有杏花煙雨青黛的娟秀。豪放與婉約相得益彰,各美其美。
荒漠·農田
巴彥淖爾地處國家“三區四帶”的黃河重點生態區和北方防沙帶,是全國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這里共有沙化土地面積3154.53萬畝。為了擺脫沙困,70多年來,巴彥淖爾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堅守一線接續奮斗,創造了治沙奇跡,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如今的巴彥淖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變得更有顏值,更有底蘊。
防沙治沙的顯著成效也讓巴彥淖爾這座“塞外糧倉”更為殷實,巴彥淖爾是世界三大優質小麥主產區之一;全球最大的有機原奶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產交易集散地、無毛絨分梳基地、青紅椒脫水菜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番茄原料生產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是全國唯一的肉羊可以四季均衡出欄的地級市,被譽為“中國羊都”。品質上乘的特色農畜產品遠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續15年居內蒙古首位。
“中國碗”里盛放了更多河套糧油、河套乳肉、河套果蔬,荒漠披綠、農田錦繡,有更多故事和成就,未來會在兩者身上繼續上演。
前世·今生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烏拉特后旗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保護區已發現距今約7500萬年至1.2億年恐龍化石16屬19種,是中國乃至中亞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晚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
石器時代的陰山巖畫記載了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繁盛景象躍然石上。
夏商至秦漢時期,游牧民族在這里興起,使之成為千年來多個政權沖突最頻繁、交流融合也最深入的地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拓疆河套,開創中原和塞外的互鑒融通;秦始皇北假營田,墾荒種地,興修水利,河套農業開發從而萌生;漢代昭君出塞,在雞鹿塞回眸而望,留下一段千古佳話;明清走西口,這里是理想的落腳地,有力促進了地區發展;民初開挖八大干渠,奠定了河套水利基礎;“開渠大王”王同春遠近馳名……
5道綿延1020公里的巍巍長城,見證了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團結拼搏奮斗、交往交流交融,誕生于這片土地、已傳唱了300多年的歌曲《鴻雁》,從烏拉特草原飛向世界,撩撥無數異鄉人的心扉,表達了濃烈的鄉愁。
“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是歷朝歷代對這里的最好定位,光影流轉,四季輪回。
當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現代城市霓虹閃爍,牧歌悠揚富裕生活。
當年,“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今,陰山南北、長城內外,一派欣欣向榮、團結和睦。
當年,“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當年,“一陣風來一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如今,聲聲鳥鳴天鵝舞,處處人間煙火氣。
當年,“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如今,黃柿子沙甜可口,“燈籠紅”皮薄肉厚。
五谷豐登,瓜果飄香,正是這份內生的反差力,為巴彥淖爾帶來了無窮的魅力。
它,因水而生,成就一處福鄉;因地而豐,孕育一季好糧;金色絢麗,品嘗一口新鮮;底蘊深厚,傳承一種文脈。
陰山下,黃河邊。這里,容得了山水林田湖草沙;這里,產得出小麥葵花牛羊瓜;這里,裝得下男女老少你我他;這里,溫柔秀美也粗獷豪邁。
這就是巴彥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