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亞洲最大的斜式軸流泵站——紅圪卜揚水站二站建成,該工程與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共同構成河套灌區引排水的關鍵性工程。總排干溝水進入烏梁素海的排水能力由30立方米/秒提高到120立方米/秒。
隨著世界銀行貸款擴建總排干工程的結束,河套灌區排水骨干工程的作用日益顯現,灌區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次生鹽堿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地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資料顯示,1989年,河套灌區糧食總產量6.02億千克。到1997年,河套灌區糧食總產量達到16.7億千克。
從2012年秋到2015年春,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按照“優先骨干改造、逐級推進、上下游協同”的原則,集中對河套灌區排水不暢、病險老化建筑物進行了改造。工程累計投資15.63億元,完成排水溝道清淤整治9687條,長度11104千米,土方5353萬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建筑物10506座。
2017年,巴彥淖爾市籌措資金7000余萬元,在夏秋灌溉停水間隙,實施了總排干出口段整治及出口2號泵站建設工程,這也是出口段工程自1985年建成運行以來的第一次“見底”施工。這一工程的實施,徹底打通了河套灌區排水的總出路,不但解決了制約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和科學調控的“瓶頸”問題,也為保障河套灌區排水安全通暢、保護黃河水質安全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套灌區以總排干溝為骨干的排水系統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總排干溝1條、干溝12條、分干溝64條、支溝346條、斗農毛溝約1.73萬條,全長10534千米,現控制排水面積1138萬畝,控制沿山山洪排水面積1.33萬平方千米,是全國控制排水面積最大的農田排水系統。2014年之后,總排干又承擔起了為烏梁素海實施生態補水、改善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職能。
總排干運行50多年來,累計排入烏梁素海水量約245億立方米,排鹽近4063萬噸,對控制河套灌區地下水位、防治土壤鹽堿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乃至巴彥淖爾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七章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
說到河套灌區,“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注定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烏梁素海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河套平原東端,明安川和阿拉奔草原西緣,陰山山脈與烏拉山銜接處,北靠狼山山前洪積扇,南鄰烏拉山山后洪積階地。蒙古語意為“紅柳湖”,水域面積293平方千米。
黃河之“腎”
烏梁素海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大的濕地,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環保多功能性的大型草型湖泊,已被國家林業部門列為濕地水禽自然保護示范工程項目,同時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