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是鹽堿地分布的集中區域,土地鹽堿化問題制約著巴彥淖爾農業發展。河套學院農學系教師、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研室主任陳陽以“破鹽堿之困,助農業振興”為己任,不斷研究、探索,為巴彥淖爾鹽堿化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幾年前,剛到巴彥淖爾工作時,因為不了解這里的氣候、土壤類型和作物種植情況,我仿佛走到了科研的十字路口,不知該如何開展工作。”陳陽說,為了快速找到研究方向,他經常待在條件艱苦的試驗田里觀察土壤變化、作物長勢等。
通過一年的田間試驗和走訪調研,陳陽終于全面了解了巴彥淖爾土地鹽堿化的程度和特點,并將“應對土地鹽堿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夠發現問題,這也是科研最大的動力。在農業科研一線工作期間,我了解了巴彥淖爾的作物種植情況,掌握了作物生長規律,發現了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這為我的科研奠定了基礎。”陳陽說。
通過與多家科研單位和育種公司合作,陳陽篩選出對土壤鹽堿化具有較高抗性的向日葵種質資源,以此為材料挖掘并克隆向日葵耐鹽堿相關基因,力求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向日葵乃至其他作物耐鹽堿新品種,提高鹽堿地綜合產出,實現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參加工作以來,陳陽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市廳級項目3項;累計發表高水平論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7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審定或登記作物新品種3個。2020年、2021年,他分別榮獲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二等獎和全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突出貢獻獎。2022年,他又先后被評為“河套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全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在教學工作中,陳陽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每次授課前,他都廣泛收集學科專業前沿知識,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課堂上,他注重教學方法,根據學情及時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后,他及時總結課堂教學情況,虛心向同行請教,逐步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作為班主任,他注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引導、教育學生,通過班會、座談會、日常談心談話等形式與學生加強思想交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多年來,陳陽始終把“做事先做人,萬事勤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凡是想在前、干在前,時時處處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今年,他被評為全區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