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內蒙古烏拉特草原近300畝蒙古扁桃花悄然綻放,漫山遍野的蒙古扁桃花與獨特的風蝕冰臼地貌相互映襯,如霞似錦,絢爛奪目。烏拉特草原“繡娘”格日樂以蒙古扁桃花為靈感,運用蒙古族傳統技藝,讓烏拉特刺繡煥發新的光彩。
作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拉特刺繡的傳承人,格日樂傳承了姥姥和媽媽兩代人的刺繡技藝。小時候,格日樂喜歡看姥姥和媽媽做繡品。她上小學后,姥姥和媽媽做的繡品成了壓箱底的東西,也成了格日樂的“寶貝”。每逢假期,她就把這些繡品拿出來反復研究,越研究越癡迷。
格日樂指導刺繡愛好者學習刺繡
格日樂制作的刺繡作品
格日樂的姥姥做的蒙古袍、鞋、靴都很精致。她常常囑咐格日樂,這門技藝并非一蹴而就,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不僅要學習刺繡的基本技法,熟悉圖案的設計原理,了解不同面料的特性,還要有耐心,更要堅持!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
一次偶然的機會,格日樂認識了烏拉特刺繡傳承人查干達日老師,89歲高齡還在制作刺繡作品,一針一線都凝結著老人對烏拉特刺繡的熱愛。“每一件繡品都特別精美,老師的部分繡品被巴彥淖爾市博物館收藏。”格日樂感慨,因為熱愛,所以堅守,老師對烏拉特刺繡熾熱的愛,點燃了格日樂內心的火焰。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把烏拉特刺繡學好。
在格日樂的工作室,有一套烏拉特刺繡首飾,蒙古扁桃花生動形象,色澤鮮艷,讓人愛不釋手。“蒙古扁桃花是烏拉特草原上的代表性植物,寓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是前輩繡品中常看到的圖案。”格日樂告訴記者,烏拉特刺繡圖案多以蒙古族文化習俗和草原上的花朵、山水、寶瓶、珍寶為主,是一種祈盼吉祥、向往美好圣潔的依托。除此之外,作品中還有荷花、牡丹花、蝴蝶、山水、蝙蝠等圖案,都是源于烏拉特蒙古族對自然的崇拜和圖騰崇拜。
傳承技藝,發展創新
格日樂告訴記者,不同的針法表現的作品質感也不同。烏拉特刺繡采用獨特的“薩瑪納吉哈特古呼”針法,漢語意為梳子針法,使用的繡線是純手工捻制,繡制的作品花紋立體感十足,肌理分明,圖案生動鮮活。這種繡法至今無法用機械替代。
拿起手中的繡品,格日樂為記者介紹“薩瑪納吉哈特古呼”針法:第一層用長短針出邊,外緣齊,內長短不一,排針密;第二層為套針,以等長線條一針隔一針排列;第三層與第二層相同,但要嵌入第二層之間與第一層相壓。以此類推。烏拉特刺繡的繡針很短,絲線必須攆細,因其線條組織靈活,絲理轉折自如,故能細致地表現花卉的生動姿態。
2008年,烏拉特刺繡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格日樂被評為自治區級烏拉特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工藝美術師。在掌握精湛的傳統刺繡手法的同時,格日樂融入現代元素,創作出新的刺繡飾品,如繡花銀首飾項鏈、耳環、手鏈、胸針、壓襟等。
“作為一名手工藝人,我深知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我要把烏拉特刺繡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烏拉特刺繡,了解梳子針法。”為此,格日樂積極參加文化宣傳交流活動、非遺進校園活動、開設工坊、舉辦培訓班等,通過僑聯平臺與國內外的手工藝人交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老一輩的堅守讓烏拉特刺繡藝術傳承和發展,讓人們感受到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無窮魅力,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更加珍惜手工藝人的付出,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技藝的過程中,讓刺繡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光彩。”格日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