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河套七月麥香飄
          發布時間:2024-07-12 10:13:55 文:賀德姝(臨河) 編輯:雷麗娜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成熟的麥穗粒粒飽滿,在陽光下閃著金子般耀眼的光芒,麥芒像根根鋒利的銀針,被飽滿的麥粒撐得向兩邊炸開,田野里彌漫著濃郁的麥香。收割機開足馬力駛進麥田,張開大嘴,將成片成片金黃的麥子吞進肚子里,又從尾部吐出一嘟嚕一嘟嚕的麥秸稈。等肚子鼓得像皮球一樣圓時,它伸出長頸鹿式的長臂,把肚子里脫好的麥粒輸送到四輪車上,等待裝袋入倉。這效率與過去人工收割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大集體時期,麥子成熟前,隊長就號召大家磨鐮刀、鏟場面、整木锨等,做好麥收、打場的準備工作。開鐮了,男女老少齊出動,割麥能手更是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爭當勞模。大家同割一檔地,男的一天1.2個工,女的一天1個工,大人一回割五六壟,半大小孩則割三四壟,只見人人肩上搭條白毛巾,手拿鐮刀,頭頂驕陽,彎著腰,左腿弓右腳蹬,一手擼一手割,“咔嚓咔嚓”,小麥應聲躺倒。大家你追我趕,干勁沖天,進行著無聲的比賽。手快者鐮刀生風,不一會兒就割倒一片,打要子、捆扎一氣呵成,割到地頭時已是汗流浹背,坐地堰上歇一會兒,喝口水。手慢者左鋸右扯,好不容易割到地頭,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滿臉通紅,汗水橫流,抬頭一看,手快者又快割到地的另一頭了。汗水浸、麥芒扎、驕陽曬,這種情形下,人們還不時抬起頭來互相調侃幾句,解悶解乏。

            干至身疲肚餓時,隊里大師傅擔著兩桶炒米稀飯來了。人們蜂擁而至,你一碗,他一勺,頃刻間兩桶炒米稀飯就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底朝天了。吃飽喝足了,也有精神了,大伙兒又如火如荼地干起來。

            后來,隊里為了激勵大家加快割麥速度,“龍口奪糧”,想出一個辦法:在木頭牌子上寫上哪塊地幾畝、幾個工,然后把牌子插入地里,讓大伙兒認地,割完后再拿著牌子去領工分。這個辦法極大地調動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麥子收割更快了,大伙兒工分也掙了,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收完麥子,隊里召開勞模大會,評選出割麥勞模并進行表彰獎勵。當時,隊里割麥子最快的青壯年能手是我五爹五媽,老一點的是老漢張元福,小孩中割麥子最快的也是堅持到最后的是我二哥。那時二哥只有11歲,隊里獎勵了他一本小人書《英雄小八路》,他愛不釋手,整天捧著看。大人的獎品多數是毛巾、臉盆、茶缸等,雖不是很貴重,但既實用又有意義,極大地激勵和鼓舞了人們。

            


            收割完麥子就該打場了。

            打場是體力活兒,也是技術活兒,不會打的打不干凈,速度又慢。因此,打場前,隊里會挑選七八個技術好的壯勞力,先把麥子從麥垛上挑下來,用木杈攤在場上晾曬,等晾曬好就可以打場了。

            打場一般選在中午或午后,因為這時候太陽曬得最厲害。打場的人套上四匹馬或騾子,拉兩個石磙,在鋪好的麥子上從中間向四周旋轉碾壓,做到磙磙有著落、圈圈碾到位,不留半點死角。一時間,打場人吆喝的號子聲、騾馬負重發出的喘息聲、石磙碾壓小麥發出的嚓嚓聲響徹整個場面。之后,打場的人用木杈徹底翻一遍場,然后接著打。如此兩次后就要起場了。清理完麥秸,打場的人將場上的麥糠和麥粒混合物集中推到一起,開始揚場。

            俗話說“會揚場的一條線,不會揚的一大片”,所以,揚場要由經驗豐富的老把式來完成。揚場要把握好風向風速,只見有經驗的揚場老手手握木锨,迎著風,向空中拋出一條條優美的弧線。塵糠隨風而去,麥粒一一落地。反復戧揚數次,干凈光溜的麥粒就可以晾曬入倉了。

            打完場,將新收的麥子加工成白面,蒸一鍋饅頭,白生生、虛騰騰,既松軟又有嚼頭,吃起來別提多滿足了。

            


            那時要交公糧,根據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定糧食任務。交完公糧,再刨除籽種、儲備糧等,到了春季有的人家得吃返銷糧才能填飽肚子??梢娔菚r的糧食產量是多么低。

            當時,除了耕種集體土地,每人還有二分自留地,家家戶戶都精心安排,蔬菜糧食都要耕種,計劃周全,產量也不低。記得我家分了三畝八分自留地,三畝種小麥,再種幾分甜菜喂豬,剩下的安排瓜果蔬菜。春天,父親和哥哥們用鐵鍬在自留地里鏟出一行一行的寬壟,均勻撒上麥種,用土覆蓋好。澆上兩水,麥苗就蹭蹭往上竄,油綠發亮。有草了,我們就騎著麥壟拔草。到了麥收時節,畝產能達到1000斤左右。周邊大小隊公社領導常常帶隊到我家自留地里參觀,號召其他村社推廣我家的小麥播種法,提高畝產。

            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了糧食豐產“耕”基,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人們也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過上了高質量有品質的生活,但過去辛苦又快樂的勞動場景卻深深印刻在我們心中,每每憶及臉上都難掩笑意,精神也會為之一振。

          av大片免费看中文字幕_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_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_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天天久久久精品精品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Ⅴ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 中文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