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金星村的甘草田里,綠油油的甘草長勢旺盛,飄散著陣陣清香,村民們正在田間除草、管護。
“這幾年甘草的行情很好,今年我們村擴大了種植面積,甘草成熟后會有農民經濟人給牽線搭橋,不愁賣,按照去年的收購價格是10元一斤。甘草是兩年期作物,一畝地兩年純利潤在6000元。甘草秧子還可作為牛羊的飼草,第一年割了,第二年還往出長。”西小召鎮金星村村委委員王金華說。
西小召鎮土質偏鹽堿化,歷來以種植玉米、葵花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村民收入不高,增收渠道狹窄。俗話說“家有三畝田,金山銀山也不換”,怎樣讓這“三畝田”真正變成“金山銀山”,西小召鎮不斷探索,立足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長勢旺盛的甘草
甘草為草本植物,屬中藥材,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黃灌區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于繁殖,不需覆農膜,可大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近年來,甘草市場價格不斷攀升。西小召鎮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適宜規模化發展甘草種植產業,在實現“四控”的同時,還能積極響應嚴禁在黃河河道主河槽區和部分低灘區內種植高稈農作物要求,助力村民增收。今年,西小召鎮乃馬岱村、金星村以及近灘區等地都擴大了甘草種植面積,共計3000多畝。
“今年種植的甘草長勢挺好,6月份種的基本有80%的出苗率,慢慢就全長出來了,特別適合我們這里的鹽堿地種植。甘草特別省水,這兩年經濟效益也不錯,我準備明年再多種點。”西小召鎮金星村村民曹學剛說。
如此一來,種植甘草不僅節水、省肥、減藥、無膜,還能利用其自身良好的外源脅迫耐受性防風固沙,幫助治理土地荒漠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巴彥淖爾晚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