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30日,河套灌區灌排配套工程進行總驗收。河套煥發出勃勃生機。
河套灌區配套工程的實施使河套灌區基本形成了“引水有保證、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干工程體系,灌區鹽堿化蔓延發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并開始向良性轉化。據資料顯示,紅圪卜新站1991年建成以來,排入烏梁素海的水量達167.68億立方米,排鹽3236.43萬噸,總排干兩側地下水位由原來的不足1米逐步上升到現在的2~2.5米,土壤鹽堿化加重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可以說,排水系統的建設和配套對河套土地排鹽治堿、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功不可沒。
堅持走節水發展之路
河套灌區配套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積迅猛增加,同時在農業生產種植上,套種增加,高產品種增加,這使灌區灌溉矛盾日漸突出。河套灌區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用水戶,用水量占黃河年徑流量的1/6。
1997年,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同志視察河套,指出:“河套要發展,必須走節水的路。巴彥淖爾要顧全大局,既要實現自身發展,還要為沿黃各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節約出更多的水資源,有力支持國家經濟建設。”
1998年,河套灌區被水利部列為“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試點項目區。這項工程的目的是要通過工程設施的改造和管理體制的改革,提高河套灌區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及農業生產的灌排保障能力。
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委托內蒙古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黃河內蒙古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即“九九規劃”)。
在“九九規劃”指導下,河套灌區又掀起了以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主要內容的第四次大規模水利建設高潮。這次建設主要通過工程措施加強輸水渠道的標準化整治,對干渠上的大型節制閘進行重建,對國管渠道上的直口渠進行重建并更換鑄鐵閘門,有效地減少建筑物閘門漏水和各級渠道的滲漏。同時,工程還對渠道采取混凝土板襯砌和模袋防滲,提高各級渠道的輸水率,達到防滲節水的效果。
經過10年的建設,截至2008年,河套灌區渠道水利用系數由0.42提高到0.428,每年可節水1.46億立方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