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幼兒園前,讀得最多的是托馬斯小火車的系列故事。最開始,他自己看書上的圖畫,漸漸地,他不滿足于只看書上的圖畫了,會指著書上的字咿咿呀呀。于是,我開始給兒子讀故事。
我讀,兒子聽。連續不斷讀十多頁,口干舌燥,我想停下來緩一緩。兒子不干了,又哭又鬧。無奈,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往下讀。很多個中午,我的生活模式就是吃飯——讀繪本——上班,原本就捉襟見肘的休息時間被托馬斯小火車的故事全部“吃”掉了。為了減輕負擔,我開始教兒子識字。有了一定量的漢字積累,兒子再哭鬧著要我讀故事給他聽時,我便把故事書打開,放在他面前,手指漢字,和他一起讀。
兒子在幼兒園也讀書,但為數不多。真正開始讀書,是小學一年級。老師要求同學們的書包里必須帶一本課外書,上下午課前,看誰在教室里讀書認真。兒子為了贏得老師的表揚,積極讀書。他識字相對多一些,慢慢地,對書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也就愛上了讀書。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是一個系列的時代英雄人物故事,兒子在老師的帶領下讀了其中兩本,讀完意猶未盡,央求我們再給他買幾本。十五本人物故事擺在兒子面前,他眉開眼笑,心里好似種了一顆太陽。
兒子越來越習慣和喜歡讀書了。參照小學生課外閱讀必讀書目表,我隔三差五地下單、取書。一箱一箱散發著油墨香的課外書在我們的陋室里安家落戶。餐桌上有書,沙發上有書,窗臺上有書,床頭床上也有書。沒多久,家里立起了兩個書柜。
書越來越多,收拾也越來越耗費時間,一時間竟有點不知所措的苦惱。但不久,問題就迎刃而解。小鎮新建了圖書館!得知這一喜訊,領著兒子第一時間辦理了借閱卡。每月借閱16本書,這可把兒子高興壞了。他讀民間故事,讀《伊索寓言》,讀《草房子》,讀米小圈的故事,讀福爾摩斯探案,甚至還讀了幾本關于槍械兵器的書,他的閱讀視野漸漸開闊起來。
最近,他迷上了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每天纏著我,要我趕快買《三體》。家有書蟲,是甜蜜的負擔。
兒子讀書的時間相對固定,每天中午,雷打不動。有時候,手邊沒有可看的書了,他就捧著我訂閱的報紙或我的書左翻翻、右看看。有一天中午,待我午睡醒來,兒子告訴我,他把《活出生命的意義》看了20頁!
領兒子去快餐店,等餐的時候,兒子拿著書看。單位餐廳,他在等即將下課的我時也捧著書看。國慶假期帶著他出去玩,他在車上也堅持讀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想讓兒子知道,書雖然不能換來真金白銀,但書中的知識會給我們帶來賺取真金白銀的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有書陪伴的日子,生命最充實最豐盈最美好。有書陪伴的日子,一個人眼里就有了光,心中就有了燈,腳下就有了路。有書陪伴的日子,精神的土壤是肥沃的。
書如錦緞,讓歲月錦上添花。書是朗月,讓精神皎潔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