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鹽堿地勢在必行,但做起來并不容易。河套灌區有耕地1000余萬畝,其中鹽堿地484萬畝,包括輕度鹽堿地257萬畝、中度鹽堿地148萬畝、重度鹽堿地79萬畝。鹽堿化耕地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制約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何排堿洗鹽、改良土壤?20世紀90年代至今,通過多年試驗示范,巴彥淖爾市對鹽堿地的治理改良經歷了從單項措施治理模式到農、林、水綜合措施改良模式,從小范圍試驗到大面積綜合治理階段。巴彥淖爾市政府編制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484萬畝鹽堿化耕地“改鹽增草(飼)興牧”示范工程規劃》,在全國率先開展鹽堿地治理集成技術比對并進行推廣應用,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等多家科研院校機構聯手合作,共同向難題挑戰,聯合開展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工作。巴彥淖爾市整合涉農資金,提高畝均投入標準,同步實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項目,逐步達到現代農業生產要求。巴彥淖爾市還啟動實施了5萬畝“改鹽增草(飼)興牧”試驗示范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對渠、溝、路、林、田進行精細化改造并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先后引進70余家企業、進行20余項改鹽新技術試驗比對,針對不同類型鹽堿地找出有效治理辦法,使該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巴彥淖爾市鹽堿地改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也榮登“中國三農創新榜”,創造了鹽堿地改良的“巴彥淖爾模式”。
2000年以來,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程度鹽堿化耕地,巴彥淖爾市集成了3種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即“五位一體”改良技術模式、上膜下秸綜改技術模式(秸稈阻鹽)、暗管排鹽技術模式。“五位一體”改良技術模式主要是通過針對鹽化土增施有機肥來提高土壤有機質、降低土壤pH值,摻混明沙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施用脫硫石膏改堿和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上膜下秸綜改技術模式主要是利用秸稈翻壓在土壤以下30~40厘米處形成隔鹽層,切斷地下鹽分上升通道,起到降鹽效果,秸稈還田后也起到了肥田的效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