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設計必須通過“六方”簽字,即農民代表、村民小組組長、嘎查村書記、蘇木鄉鎮長、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旗縣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簽字。項目建設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建設模式,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設水利工程、統一營造防護林,建設完成后將土地重新分配經營。項目竣工驗收后明確管護主體,建立“市統籌、縣負責、鎮監管、村落實”管護機制,建管并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通過破立并舉,高標準農田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漬降、土肥沃”的建設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明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土壤次生鹽漬化得到有效遏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實現耕種面積增加2%左右,畝均增產50千克以上,耕地質量提高1個等級以上,增收10%以上;畝均節水20立方米,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20%和10%,畝均節約化肥和農藥成本50元~80元。高效節水項目區實現“三省兩增一提升”,即較傳統“大水漫灌”省水70立方米,較傳統施肥方式畝均省肥7千克,省工50%左右;畝均增產10%以上,節本增收20%左右;農產品品質得到極大提升。2019年至2022年,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232萬畝。2023年3月,河套灌區入選全國首批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名單。
種業技術攻關——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巴彥淖爾市持續開展種業振興行動,聚焦種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集聚科技力量聯合攻關,強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河套灌區是國家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產和加工基地。1955年至2023年,河套小麥在三代農業科技人員的辛勤探索中,先后經歷了“禿麥”“甘麥”“歐柔墨巴”和“永良4號”等30多個品種的更新換代。2006年,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開始選育新的小麥品種,經過10多年努力,從700多個組合的2萬多種小麥后代材料中選育出了“巴麥13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