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樹木蔥郁、枝葉婆娑,路邊隨處可見的楊樹高大挺拔,在沙地上投下片片陰涼。林場的這片綠色,飽含林場場長索亞勒多年的心血。
新華林場是最基層的林草生態建設單位,有著以“增綠護綠”為使命的場訓。一代又一代的林場人接連奮斗,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建設成就。索亞勒繼承了老一輩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擔任場長的10年中,總結了老一輩生產育苗、防沙治沙的經驗。
為了增加育苗成活率,擴展當地種質資源,他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從甘肅引進了新樹種胡楊、紅皮竹柳;為了提高沙丘、干旱地帶樹苗的成活率,栽植了紫穗槐、梭梭、楊柴、花棒等灌木。在多年的苗木培育中,經過多次的失敗后,最終引種栽植取得了成功,大大提高了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有效提升了林場沙地治理效果。
多年來,索亞勒先后在隆強沙窩、民樂沙窩、哈達沙窩,組織實施人工造林,種植了紅柳、紫穗槐、梭梭等灌木林,小美旱、胡楊等喬木林,累計栽植喬灌木280余萬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林場先后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二期、低質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計造林3.9萬畝,栽植喬木林1.7萬畝,灌木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25.6%增加到65%,林場范圍內的沙地面積由建場初的2.15萬畝縮小到0.5萬畝。現在的林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林場及周邊鄉鎮大量的荒灘堿地被改造成了林地、耕地,土地沙化現象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資源有效保護了周邊農田,使周邊農田實現穩產、高產;林場周邊形成小氣候,調節了溫度、濕度,凈化了空氣,減少了自然災害,豐富了物種多樣性。
由于基層林場技術難題特別多,科技支撐在林草生態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他帶領新華林場與本地科研單位合作,實施多個科研推廣項目,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林場區域內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水平。圍繞林場鹽堿地治理技術先后實施了“河套平原耐鹽堿樹種造林研究與示范”項目、“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鹽堿地造林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和“巴彥淖爾市河套平原鹽堿地開溝起壟造林技術推廣示范”項目,針對鹽堿地造林先鋒樹種紅柳、胡楊、沙棗、小美旱、柳樹開展耐鹽極限研究;針對開溝、起壟、翻曬等不同工程措施對不同樹種造林成活生長的影響、脫磷石膏不同化學措施對不同樹種造林成活生長的影響等等,為鹽堿地造林樹種選擇及鹽堿土壤改良技術措施方面奠定了基礎。實施了“河套地區鹽堿地林草植被構建和生態修復”項目,研究河套地區典型耐鹽堿林木植物對鹽堿土的改良效果和作用原理研究,選用典型耐鹽堿林木植物白刺、檉柳、沙棗、枸杞和杜梨作為研究對象,開展植物—鹽堿土互作實驗,揭示植物對鹽堿土改良的規律和原理。圍繞林場經濟林建設先后合作實施了“雙季槐引種試驗及推廣”項目,引種栽培雙季槐50畝;合作實施了“黃河流域生態、經濟林造林技術推廣示范”項目,開展河套地區寒紅梨等5個梨樹品種引種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對推動河套地區經濟林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基層林場場長,索亞勒帶領全場職工牢固樹立起“三分造、七分管”的林草管護理念,將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和盜伐盜采作為林場的重要工作。從制度上嚴格要求,從源頭上嚴格管控,建立起森林火災應急預案、護林員工作制度等多項森林管護制度。
此外,他深知推進林場區域內林草生態建設和自然資源保護,需要發動并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完成。多年來,在造林綠化、森林防火關鍵時期,以及植樹節、環境日等涉及自然資源保護的紀念日,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提升群眾參與保護自然資源的積極性,鞏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有效形成林場發展及林草建設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