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河套灌區約有60%的樹木是20世紀60至70年代種植的,嚴重老化,效益逐年下降,加之產權不清、機制不活等主客觀原因,制約了灌區造林綠化工作的深入發展。為了充分發揮灌區水土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打造綠色灌區就成了灌區建設與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2008年以來,河套灌區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對保證水利工程安全運行、促進灌區生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總干渠分中心(原總干渠管理局)發動干部職工,在二黃河畔打響了植樹造林大會戰。經過近10年的努力,建成了全長180千米的高標準生態綠化帶1.5萬畝,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凸顯。
在不斷實踐中,總干渠管理局利用各類機械對2萬余畝土地進行前期整理和改造。為延長造林時間,加快造林進度,提高造林成活率,他們采取四季循環造林的方法和高稈栽植、截條扦插等多種方式進行造林,大片種植區取得成效。
綠色曾經是二黃河沿岸最稀缺的顏色,如今卻成為裝扮二黃河最厚重的“底色”。這一巨變的背后,離不開河套水利人十幾年如一日“改荒換綠、接力植綠、護綠興綠”的奉獻與擔當。
“十二五”時期,河套灌區還利用水資源支撐,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坡耕地、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項目,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7平方千米。
為了更好地推進植樹造林綠化工作,2021年,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圍繞建設“和諧美麗灌區”的總體思路,制定了“十四五”期間“植樹造林五年規劃及植樹造林考核辦法”,旨在統一思想和行動,形成常態化管理,力爭5年內完成干渠(溝)的綠化,實現“路隨水行、林隨水走、水清岸美”的美好愿景。
河套灌區的生態要素保護
巴彥淖爾市境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烏拉特草原、河套平原、陰山山脈、烏蘭布和沙漠、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及烏梁素海,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河套灌區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ㄎ赐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