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成規格500米×300米、株行距1米×2米、主副林帶垂直的新型農田防護林網,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對農田的侵害。“三區”指封沙育草區、防風阻沙區和光伏治沙區。封沙育草區主要是對裸露沙丘實施圍欄封育,播種籽蒿、花棒、沙拐棗等耐旱沙生植物,促進天然植被恢復,阻止流沙活動和前移;防風阻沙區主要是利用河套平原豐富的農作物資源,以稻草秸稈為原料制作1平方米的方格先固沙、后造林,選用梭梭、花棒等節水抗旱沙生植物防沙治沙;光伏治沙區主要是實施“光伏+生態治理”項目,推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以抬高光伏陣列距地面高度1.8米、拉大陣列間距12米的方式,為種植灌草留足空間。目前光伏裝機77萬千瓦,板下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耐旱沙生植物0.54萬畝,累計完成林草工程治理沙漠130萬畝。
如今,磴口縣林草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37.2%,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量由過去的7000多萬噸減少到370萬噸,年降雨量增加到170多毫米。
三是堅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了解“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加強“三北”工程建設。2018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2018年,“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僅有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三北”地區是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的簡稱,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戈壁,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荒漠化、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害,制約著“三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挑戰。
“三北”工程因此應運而生。它是中國第一個世界超級生態工程,幾乎覆蓋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它西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至黑龍江省,包括我國北方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市、區、旗),占國土面積的42.4%,是一道綿亙萬里的綠色長城。其建設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均創下了世界生態工程之最,是全球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