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辣椒成為紅火產業,小小番茄成為農民增收產業,庭院經濟多點開花,讓農村“方寸閑地”增綠又增收……近年來,臨河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
辣椒產業紅紅火火
時下,正值辣椒蓬勃生長的季節。在辣椒小鎮臨河區白腦包鎮,一個個朝天椒綴滿枝頭,色澤飽滿,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鮮艷奪目。
近年來,白腦包鎮深耕“辣椒小鎮”,將“紅色”辣椒培育成特色主導富民產業,依托區委、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戶參與,科技支撐,推動辣椒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讓更多人通過辣椒產業上致富增收。“根據政府種植鼓勵政策,種植戶凡連片集中種植訂單辣椒300畝及以上,將優先享受耕地輪作、社會化服務和深松深翻補貼?!卑啄X包鎮鎮長董海瑞說,“今年,白腦包鎮已為26家企業落實2.1萬畝辣椒訂單,種植總面積達3.5萬畝左右?!?/p>
臨河區日照充足且日光質量較好,晝夜溫差大,所產辣椒色澤鮮艷、肉厚,辣紅素含量相較其他地區高5%~10%,干物質積累高于全國水平,品質居全國之首,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
據了解,今年,臨河區辣椒種植面積增至10.5萬畝,醬用椒6.3萬畝、朝天椒4.2萬畝,借助“訂單辣椒”模式,為農民開辟了一條通往富裕的“紅火之路”。
走進臨河區干召廟鎮東風村,撲面而來的也是辣椒的辛香氣味。
從2021年開始,干召廟鎮大力發展辣椒種植產業,在東風村開辟了示范田,精心挑選一百多個辣椒品種試種,在不斷改進培優下,選擇了最適宜本土種植的品種,并逐步形成村集體種植、企業收購、農戶參與的“訂單式”產業鏈條,以穩妥可靠的訂單農業實現“集體有收入、群眾得實惠”的互利共贏新局面。
今年,東風村在村集體經濟增收上持續做文章,結合實際“量體裁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筑舊巢引新鳳,盤活村內閑置舊校園資源,通過鎮黨委、政府的不斷努力,成功引進內蒙古海澄農業有限公司建設辣椒醬廠。辣椒醬廠的建成讓東風村及周邊的辣椒有了好銷路,產業鏈得到了進一步延伸。
近年來,臨河區堅持全產業鏈謀篇布局、全方位精準推進、全要素強化保障,努力構建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經營于一體的辣椒產業發展格局,不斷提升辣椒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促進臨河區辣椒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區現有辣椒加工企業18家,各企業清選、剪把、色選、烘干等設計加工能力每日在30噸~300噸不等,鮮椒產品主要銷往四川、貴州、河北、山東、安徽等地。辣椒產量產值高,鮮食椒和醬用辣椒畝均產量5000斤~7000斤,收購價1.2元/斤,畝產值6000元~8000元,畝純收入2800元~4800元。干椒(朝天椒)畝產干椒1000斤~1200斤,收購價5元/斤,畝產值5000元~6000元左右,畝純收入2500元~3500元,是大田特色種植效益最高的作物之一。
番茄撐起富民產業
近日,在臨河區狼山鎮富強村種植戶汪金良的番茄地里,累累碩果掛滿枝頭,番茄采收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隆隆作響,火紅的番茄被卷進采收機,滑落到同步而行的拉運車上,一輛輛載滿番茄的機車駛出田間開赴加工廠,現場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汪金良流轉土地種植了近3000畝的訂單番茄,從選種到覆膜再到栽苗,全程都實現了機械化,還配套建設了節水滴灌設施。汪金良說:“今年番茄畝產8噸左右,扣除各種費用,每畝純收入能達到500元~600元?!?/p>
眼下,臨河區11.1萬余畝番茄陸續成熟進入采摘期,廣大番茄種植戶忙碌在田間地頭,確保番茄采收、拉運和交售有序進行。
臨河區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氣候干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河套番茄果實飽滿、酸甜可口、汁水豐盈、紅色素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優點,備受市場青睞。近年來,臨河區番茄產品遠銷美國、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日,走進干召廟鎮旭光村四八組,一串串紅彤彤的番茄掛在長勢旺盛的藤蔓上。今年,旭光村23000畝土地全部實現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除去農戶個人經營外,流轉土地6000畝。全村集中連片種植番茄2400畝、玉米8000畝、葵花3500畝。
“咱們這的番茄因形狀好、皮肉厚、色艷、味鮮,銷路特別好。種植前期我們就與巴彥淖爾市維美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種植沒有后顧之憂。”種植大戶呂海龍滿臉興奮地說道,“我們現在都是集中連片種植,采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十分方便?!?/p>
為了提高番茄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干召廟鎮農業服務中心牽頭成立了專業技術服務團隊,組織開展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為農戶番茄種植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指導。同樣看好番茄市場的還有種植戶陳亮。今年,他家種了1100畝番茄,本土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讓他家番茄的畝產量得到了顯著提高,預計每畝保守產量能達到6噸至7噸。
“近年來,干召廟鎮旭光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借助高標準農田整改項目,促進土地流轉,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使特色產業成為富民強村的新引擎。”旭光村黨支部書記石強說。
特色產業發展是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臨河區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積極探索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打響“番茄”金字招牌,鼓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庭院經濟多點開花
“這片果園我種了快50年了,村里提倡發展庭院經濟,我就在房前屋后拓荒地,現在除了種杏樹,還有西梅樹、李子樹、梨樹,一年下來也能有六七萬的收入。”對于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四組的果農段生亮來說,果樹就是他們家的“搖錢樹”。
走進民主村四組,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果園,果園里種植著杏樹、李子、西梅、早酥梨、蘋果梨等多個品種的小雜果,每年從6月中旬到10月,各種水果陸續成熟,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采摘。近年來,民主村堅持“黨建+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發展模式,依托梨果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采摘園+農家樂”,開辟了一條“庭院種林、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的新路子,真正讓果樹成為果農增收的“搖錢樹”,以發展庭院小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初秋,走進臨河區八一鄉聯豐村村民王躍兵家,最吸引人的是房屋東側的溫室大棚,棚內一根根黃瓜掛滿了藤架?!敖ù笈镎o補貼,大棚一年能種兩茬黃瓜,純收入13萬多元?!蓖ピ航洕陌l展讓王躍兵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八一鄉宣傳委員趙曄說:“以前沒有庭院經濟的時候,好多農戶家的院子里的環境臟亂差,而現在的農家小院變了樣,每到夏秋季節,走到哪里都是綠意盎然、瓜果飄香,雞、豬、羊、牛等圈舍整齊劃一?!?/p>
近年來,臨河區各鄉鎮因地制宜,把發展庭院經濟與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結合起來,積極盤活房前屋后“沉睡”的閑置資源,打造適宜的庭院小經濟,讓小庭院成為村民增收的“聚寶盆”。今年,臨河區實施庭院經濟“百鄉千村萬院”示范創建行動,激發脫貧人口內生動力,針對脫貧戶、監測戶發展產業給予獎補:特色種植獎補方面,改造房前屋后空地,種植蔬菜、瓜類、脫水菜、花卉等,每戶獎補900元(0.5畝以上);特色養殖獎補方面,購買肉牛育肥出欄每頭獎補3000元,購買羊育肥出欄每只獎補500元(6只為上限),購買豬出欄每頭獎補800元,養殖雞、鴨、鵝、鴻雁、兔每只獎補30元。
房前綠樹滿眼、院落瓜菜滿園、屋后畜禽滿圈。如今,庭院經濟已成為臨河區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