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紅色文化凝結了我們黨百余年來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奮斗歷程,凝結著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對于鞏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是要把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好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文化傳播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離不開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力量和厚重的文化內涵。紅色文化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見證著我們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結著我們黨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和生動載體。
紅色文化對于鞏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發軔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綿延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深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承載著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歷程與歷史記憶、共同的精神特質和理想追求。
紅色文化承載著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歷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投身救亡圖存的革命運動之中,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進一步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信任與團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的推進、青藏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激發了民族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民族自治地方420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紅色文化凝結了我們黨百余年來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奮斗歷程,凝結著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對于鞏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紅色文化彰顯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特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物質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孕育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的紅色文化,彰顯著辛勤勞作、開天辟地、勇于創新的偉大創造精神,體現了排除萬難、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偉大奮斗精神,展現著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偉大團結精神,呈現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不放棄的偉大夢想精神,能夠引發各族人民強烈的情感共鳴,堅定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進一步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根基。
紅色文化凝聚著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紅色文化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共同的理想與追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偉力。始于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凝結著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引領前進方向,各族人民緊密團結、浴血奮戰,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發展于建設年代的紅色文化,凝結于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篳路藍縷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共同理想匯聚奮進力量,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團結協作,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淬煉于改革時期的紅色文化,凝結著各族人民敢想敢干、善作善成,致力于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同理想,引領各族人民踔厲奮發、繼往開來,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
讓紅色文化成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
內蒙古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革命歷史悠久、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蘊藏著深厚歷史底蘊的紀念場館、革命遺址遺跡及文化遺存等都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寶貴素材。以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綏蒙革命紀念園、中共綏遠工委舊址、中共包頭工委舊址、烏蘭夫紀念館等為代表的紅色遺址展館,清晰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在內蒙古深入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播撒革命火種的歷史軌跡。要通過現存的紅色遺址、紅色展館等資源,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內蒙古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生動歷史,讓各族人民明白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信仰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中華民族以愛家愛國為主要特征的家國情懷,強調“國是第一位的,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統一強盛就沒有家庭的美滿和個人的幸福”。家國情懷充分體現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價值理念。為建設包鋼,白云鄂博的群眾讓出敖包圣山,為發展航天事業,額濟納旗的牧民三遷家園等歷史佳話,充分展現了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識大體、顧大局、講風格、求奉獻、有擔當的可貴品質。要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推動家國情懷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讓家國情懷根植各族人民心靈深處,進一步夯實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內蒙古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守望相助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如,抗聯英雄園見證著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朝鮮族、蒙古族、漢族等各族群眾在結盟抗日、共同斗爭中建立的深厚友誼;“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民族團結佳話,是各族同胞手足相親的生動展現。我們要運用好這些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成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力量。
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是要把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好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文化傳播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一是做好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源整合與統籌管理。按照不同主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和統籌規劃,摸清紅色文化資源現狀,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家底清單”。二是要分階段、有次序地把能夠體現“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先整合起來,打造具象化的活動形式,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可見。三是要創新保護傳承方式,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歌舞、話劇、小說等文藝創作,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感”可悟。
提升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學校是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傳播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主要場域。要根據教育、教學與學生認知規律,將紅色文化循序漸進地融入學校思政課中。要通過“故事寓意道理”和“道理滲透故事”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將紅色文化蘊含的道理講給學生,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相結合,運用好全區各類愛國主義基地、紀念館、紅色遺址、革命人士故居等紅色資源,創新性開展紅色實踐教學,使學生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共情于英雄人物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和頑強意志。
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創新傳播。一是要拓展多元化傳播渠道。注重采用短視頻、動畫、云直播等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二是要突出紅色文化傳播的體驗感和互動性。通過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傳播內容、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故事敘述和個性化的互動體驗,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三是在傳播過程中要抓準抓好時間節點。充分利用國慶節、烈士紀念日、自治區成立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面向不同群體,策劃和舉辦紅色文化主題交流活動,讓紅色文化充分融入群眾生活。
(作者系內蒙古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政治民族學專業博士生)